罪狀一
超加工食品擠壓了果蔬等健康食物的“攝入空間”
所謂超加工食品,是指那些工業(yè)化生產,至少包含5種添加劑的食品。餅干、糖果、方便面、碳酸飲料都是典型的超加工食品。多數超加工食品營養(yǎng)價值低,能量密度高,攝入過多不僅會加速衰老,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癥的發(fā)生風險。
研究人員在2005-2010年,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了意大利近2.5萬名年齡>35歲的人作為候選研究對象。研究最終選取了其中1171名自述患過心絞痛、心梗、外周動脈疾病、腦血管病或做過血管重建的人,作為超加工食品與死亡關聯的研究對象,中位隨訪時間為10.6年。研究結果發(fā)現,與超加工食品攝入量<4.7%的患者相比,超加工食品攝入量≥11.3%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38%有關,與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升高65%有關。
研究結果還顯示,有心血管病病史者超加工食品攝入越多,其水果、蔬菜、堅果、谷物攝入越少,單不飽和脂肪與飽和脂肪攝入量的比值越小,肉和肉制品的攝入越多。而美國營養(yǎng)協會年會上發(fā)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吃水果和蔬菜少可能導致每年近300萬人死于心臟病和中風。另外,牛津大學一項基于47萬人的研究發(fā)現,常吃牛羊豬肉及家禽肉,與糖尿病、冠心病、肺炎等9種疾病高風險有關。
根據膳食指南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最佳水果攝入量為每天300克,包括豆類在內的蔬菜最佳攝入量為每天40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也建議,魚、禽、蛋和瘦肉攝入要適量。每周吃魚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
罪狀二
超加工食品是加重身體負擔的“能量炸彈”
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聚焦于有心血管病病史的高危人群,進一步驗證了過量攝入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危害。這是因為超加工食品多營養(yǎng)匱乏,且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添加糖和膽固醇,是典型的能量炸彈,攝入過多會增加多種慢性病的發(fā)生風險。
超加工食品重度消費者比一般人攝入了更多的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膽固醇及更少的纖維素。此前已有多項研究發(fā)現,在一般人群中,超加工食品攝入增加與死亡風險升高有關。
在2021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發(fā)布的一項研究提醒,每周吃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心臟病風險。而且超加工食品吃得越多,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越高。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內科雜志子刊上的一項法國前瞻性研究也顯示,過量食用超加工食品增加死亡風險。超加工食品會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血脂異常、肥胖、高血壓和癌癥,這些可能最終導致死亡風險增加。
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觀察到,堅持健康飲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堅果和豆類食品,適度攝入家禽、雞蛋和乳制品,少吃紅肉,與心血管病風險降低相關。而超加工食品攝入越多,死亡風險越高。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顯示,當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超過10.7%時,心血管病死亡風險顯著高于一般攝入水平(7.02%)下的死亡風險;當超加工食品攝入量達到15.4%時,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升高近50%。
罪狀三
超加工食品是添加劑的“重災區(qū)”
再者,超加工食品是添加劑(如谷氨酸鹽、乳化劑、亞硫酸鹽)的重災區(qū),食品加工過程特別是熱處理還會形成新化合物(如丙烯酰胺),這些物質也可能促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說,加工過程導致的食物結構的改變還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代謝,引發(fā)炎性疾病。研究人員利用模型評估了18種炎癥、代謝、心血管和腎臟生物標志物在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與死亡關聯中所起到的作用。結果發(fā)現,有心血管病病史的人如果超加工食品攝入過多,可能會損害腎功能,進而增加死亡風險。既往毒性試驗發(fā)現,食品包裝材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鹽和雙酚具有腎毒性。這與該研究發(fā)現的腎損傷標志物——胱抑素C水平的中介效應不謀而合。
那么,預防心臟病需要如何飲食呢?美國心臟協會發(fā)表的預防心臟病飲食指南建議:吃動平衡;品種豐富,飲食種類多樣,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細糧,選擇全谷物或全谷物制成的食物;吃優(yōu)質蛋白,飲食中可適當攝入健康的瘦肉和(或)高纖維蛋白,比如植物蛋白(堅果和豆類)、魚和海鮮、低脂或脫脂乳制品,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選擇健康的油,適量食用橄欖油或葵花籽油等非熱帶植物榨出的油;吃新鮮食物,盡可能選擇少加工的食物,而不是超加工食物;少吃甜食;少吃咸食;限制飲酒,如果沒有飲酒的習慣就不要開始飲酒;飲食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