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5月22日電 題:“雙寶”守護者薛康:探索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的創新表達
作者 王利文
“這幅作品叫做《指揮家》,這只大熊貓揮舞小爪子,像是在指揮大自然的‘樂章’。”在22日舉行的202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四川主場活動上,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副會長,成都大學中國雙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客座教授薛康回到故鄉四川雅安,交流近年通過大熊貓和金絲猴(簡稱“雙寶”)兩個文化IP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思考和探索。圖中的大熊貓身體直立,雙眼炯炯有神,爪子停留在半空中,宛如一名大自然的“指揮家”。
大熊貓和金絲猴,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在四川雅安寶興相繼發現了大熊貓和川金絲猴,被認為是這兩個物種的人類首次科學發現。
“寶興縣不僅是‘雙寶’的故里,也是我的家鄉。我希望聚焦這片土地,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2015年退居二線后,愛好攝影的薛康開啟大山深處的拍攝之旅,將鏡頭對準“雙寶”。
為了捕捉到大熊貓和金絲猴的細膩瞬間,薛康樂此不疲地輾轉于湖北神農架、云南香格里拉、貴州梵凈山、陜西周至以及四川九寨溝、平武、唐家河等地,行程數萬公里。活蹦亂跳的金絲猴常生活在海拔兩三千米的保護區,薛康背著二三十斤的裝備,在深山中、雪地里常常一等就是一天。“并非每次都能盡興而歸,有時幾百張甚至上千張照片中才能選出一張滿意的,但拍攝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薛康表示,每次“尋寶之旅”,與當地護林員、攝影愛好者的溝通交流,也成了他深入了解“雙寶”的窗口。
隨著素材不斷積累,薛康開始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2020年至2022年,薛康以自己記錄的“雙寶”專題影像作品和收藏的主題郵品等數百件素材,先后編著成《金絲猴郵集圖鑒》和《大熊貓郵集圖鑒》向全球發布。
這些年,薛康還帶著自己的作品,在法國、俄羅斯、中國香港等地或參加相關郵展,或舉辦“雙寶文化藝術展”。他向世界一遍遍講述中國“雙寶”的故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故事。影像傳播、集郵創新、出版宣傳、展覽推介……這一過程中,薛康也完成了從攝影愛好者到文化傳播者的人生“蝶變”。
“每張照片背后都是故事,每個作品都是經典。”4月中旬,來自美國、加拿大、比利時等21個國家的28家主流華文媒體高層觀看了薛康的“雙寶”藝術作品。吉爾吉斯斯坦《絲路新觀察》副總編輯張興鼎曾評價,薛康用藝術化方式呈現一張張照片背后的趣事,讓觀眾不只是看熱鬧,而是真正深度了解“雙寶”,更能夠在國際傳播中講好四川故事、中國故事。
如今,69歲的薛康依然奔波于對大熊貓和金絲猴的保護、宣傳工作中。由他倡議并牽頭的《川金絲猴志》也已進入出版倒計時。在此前舉行的2023昆明第19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上,薛康的《大熊貓——傳播友誼的使者》獲開放類“大鍍金獎加特別獎”、《金絲猴郵集圖鑒》獲文獻類鍍金獎。
“‘雙寶’故事就是中國故事的具體體現。下一步我想通過更大范圍的講座和文創、電影、動漫等方式,講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薛康表示,未來,他將進一步擴大大熊貓和金絲猴兩個文化IP的傳播范圍,讓更多人認識、關注和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生物多樣性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