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6月19日電 (記者 張瑋)18日,第三十三屆鄂倫春族篝火節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開幕,萬人“穿越時空”感受千年游獵文化。
鄂倫春族是世居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構成中國三少民族。17世紀中葉前,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17世紀中葉后,鄂倫春人逐漸南遷到大、小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世代過著游獵生活。
鄂倫春自治旗民族研究會科員阿英英介紹,鄂倫春族篝火節是鄂倫春民族的傳統節日。“鄂倫春族崇拜火神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給予了他們光明與文明。”
2009年,鄂倫春族篝火節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篝火節現場,一座座“斜仁柱”(鄂倫春族居所)矗立在嘎仙洞山腳下的森林中,獵民們圍坐在一起烤著肉、聊著天,時不時與游客圍成一圈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來自深圳的游客蔡蔡沉浸式體驗了一把傳承千年的狩獵文化,她告訴記者:“我是通過一本雜志了解到鄂倫春族篝火節,便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藏在山林里神秘的民族文化真的很吸引人。”
篝火節當晚,鄂倫春族民眾穿著節日的盛裝,歡聚一堂,“穆昆達”(族長)敲著“神鼓”,十幾位獵裝青年吹起鹿哨,鄂倫春族人手持樺皮碗,邊頌唱祭文,邊用柳蒿枝灑酒祭火。
今年80歲的老獵民內淑梅一番精心梳妝后來到現場,她說,篝火節對于鄂倫春人來說像過春節一樣。“以前在山上的時候,篝火節是為了慶祝豐收,下山定居后,篝火節是為了慶祝我們的幸福生活。”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押加”“拉棍”“本布力”等鄂倫春族傳統體育項目。
鄂倫春自治旗旗長何雪光表示,千百年來,每逢篝火節,勤勞勇敢、崇尚自然的鄂倫春民眾就會筑起吉祥的篝火。而如今的篝火節已成為一張向世界推介鄂倫春的旅游名片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