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少宣 王在御 王君妍
9月30日至10月6日晚間,天津津灣廣場大型光影秀將貫穿整個“雙節”假期,當由無人機搭載的“火鳳”在海河上空翩然飛舞,“大運河-海河”項目中首座新建成的碼頭“津灣碼頭”也在9月30日正式開啟試運營。津灣碼頭外觀設計上融入了中國橋文化元素設計,橋與碼頭讓城市水文化借由建筑,成為吸引世界游客的又一道靚麗風景。
“中國的建設速度令人稱奇,天津的海河夜景非常美,各種樣式的橋梁巨大且充滿設計感,再搭配多彩的燈光,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西班牙的橋雖然也很美,但相對比較簡單,并且以交通屬性為主。”在北京留學的西班牙女孩葆拉假期來到天津旅游,對于海河上的橋梁嘖嘖稱奇。
天津不養閑橋 “橋文化”成為城市旅游吸睛點
近期,一首《天津不養閑橋》走紅社交網絡。作者天津搖滾大鼓創始人李亮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天津人樂觀熱情,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愛玩、會玩是天津人的性格,骨子里有自帶幽默風趣的特點。所以天津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放松和舒適,如果外地朋友來天津旅游一定會覺得很休閑很文藝,與各大一線城市的忙碌狀態不同,天津的悠閑是獨具特色的。
“天津以其獨特的人文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天津是三岔河口,九河下梢,海河橫跨市內六區,橋自然很多,天津自古又有七十二沽的說法,游客多了我就想讓全國的朋友更多了解海河,了解天津的橋。”李亮節說道。
從小在天津長大的李亮節,每天都要走過天津的大街小巷。與橋有關的生活場景他再熟悉不過。“有的橋下唱歌的多,有的橋下跳舞的多,有的橋下都是散步閑聊的人們,有的橋下都是拍照的人們,天天經過天天見,也不需要什么特別考察。外地朋友覺得天津曲藝好玩好聽,別具一格,而且我寫的歌詞跳出了傳統曲藝的范疇,歌曲描述的都是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熱點,把時尚的元素和幽默的天津文藝特點結合起來,應該是被更多人接受的主要原因。”
橋梁作為中國一個特殊的“文旅”符號,無論是宏偉的武漢長江大橋,還是充滿歷史厚重感的石家莊趙州橋,都讓世界為之驚艷。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幾乎全國的開合橋都集中在天津。天津政協文史委員何煥臻則表示,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橋梁形式都集中在海河之上,海河已然成為“世界橋梁博覽會”。
“1888年,英國設計師設計了天津第一座西式懸臂式開啟橋金華橋,同時也是它也是中國最早的開啟式鐵橋。而由世界著名橋梁設計大師鄧文中院士設計的‘日月同輝’大沽橋,在2006年則榮獲過全球橋梁設計建造的最高獎‘尤金·菲戈獎’。”何煥臻說天津的橋不但是文旅“吸睛點”,更是近代中國看天津和世界目光看海河的“中國名片”。
依橋造境倚橋觀景 提升城市文化創造力
“我曾到法國塞納河旅游,聽了網絡上那首《天津不養閑橋》就特別想來天津,天津的橋風格更加多元化,溫柔浪漫中更有‘國際范’。”北京游客龍西女士說。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在講到天津橋梁歷史時表示,天津“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曾是非常繁忙的水陸碼頭。因為河流眾多,整個城市被南運河、北運河、海河分割為河北(南運河以北:關上、關下、窯洼)、河西(海河上游以西,一般指城廂地區)、河東(海河上游以東)三個部分。行船雖然很方便,但影響了陸路交通,和城市之間的交流往來。
16世紀明代萬歷年間,當時的官府建立了渡口16處,此后民間設立的私渡也興盛起來。到了17世紀末的清代康熙年間,由于陸路交通的繁忙,天津老城附近先后修建了3座浮橋——西沽浮橋,北門外的鈔關浮橋,東門外的鹽關浮橋。“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也就由此得名。
天津現如今擁有170余座跨河橋,攝影玩文藝就去金湯橋,體會法國風情那就北安橋,每逢年節游客來天津還能觀看開啟的解放橋,這些都是天津日常的生活場景。“人們覺得天津的橋親切有溫度,在外地人甚至外國人眼中,通過橋能得到對天津某一種習俗、某一種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故事化完整了解,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李亮節說道。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許熙巍副教授認為,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河流兩岸的交通問題。隨著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很多橋被賦予了人文意義,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品、城市的風景線、獨特的文化符號。很多擁有著名河流的城市會同時擁有著名的橋,比如倫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橋、巴黎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等等。
“天津開埠時間較早,陸續建成了一些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地標’橋。百年‘工業風’的解放橋承載了半部近代史,彩虹般橫跨兩岸的金剛橋見證了天津改革開放的步伐,永樂橋上屹立的天津之眼游人如織。這些橋,為海河兩岸的車輛和行人帶來交通便利的同時,還成了城市的新地標,成了天津故事的重要講述者。”
許熙巍表示,連通兩岸交通為主要性質的橋,應合理規劃連接它的主干道路網絡,合理設置上下橋交叉路口的管理,避免擁堵,提高人們的出行幸福感;散發歷史文化魅力的橋吸引著大量游客,應進行適應文旅賦能的規劃設計,提升游客的交通可達性、步行友好性和疏散安全性;觀景位置好的橋,則應運用新穎造型設計、設立標志性節點以及建設觀景臺進行對景、借景等手法,依橋造境、倚橋觀景,為居民和游客提供觀賞和休閑的場所。
“當游客漫步于不同城市的河畔,‘觀橋看水’探尋的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人們可以得到一種滿足、一種愜意、一種充實和一種遐思。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互動中,深入認識一座城市的文化創造力和當代價值追求,感受豐厚滋潤的精神歸宿。”羅澍偉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