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綠”是綠色出行的綠
交通作為城市的動脈系統,是大運會籌備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綠色、低碳、環保”辦賽的重要板塊。為了當好東道主,成都市在綠色交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以“賽事側”交通保障聯動“城市側”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綠色交通體系,為大運會這只展翅的“太陽神鳥”的到來做足了準備。
首先是新能源大巴“上崗”。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動能的重要支撐點,新能源汽車正在為大運會添彩助力。據了解,目前成都共落實1340臺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臺新能源小車作為大運會期間交通服務車輛,并在大運村內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為保障大運會交通路線,成都市還在周邊規劃建設了14個充電站、504個充電樁,為新能源大巴保駕護航。
其次,大運會帶來的交通建設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當地居民出行難的問題。得益于設立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大運會場館,配套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了東西城市軸線、大運村至主場館直聯通道等13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造項目,不僅保障了大運會期間的交通出行,更升級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為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
除此之外,城市綠化也是大運會帶給這座“花園城市”的禮物。如今,“推窗見綠、出門見園”,已成為如今成都市民的日常。你看過二環高架漫天飄揚的玫瑰花瓣嗎?今年4月,成都二環路上的玫瑰花火了,仿若空中花廊的立體綠景給了市民們一場美的盛宴,而這正歸功于“愛成都·迎大運”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要求。
近年來,為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都共新增綠地5712萬平方米、打造立體綠化7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8.54%、綠化覆蓋率達44.61%。大運會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正在逐漸顯現。
以賽事促進城市環境的提升,做到讓市民真正共享辦賽實惠和“綠色福利”,無疑更讓人期待大運會的到來。
02
“新”是自主創新的新
據介紹,此次賽事的籌備工作匯聚了來自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新材料、新型顯示等諸多領域的創新成果,借助大運會應用場景,各類創新資源在蓉城匯聚,各項自主創新的成果在這里得到充分應用,為智慧大運添彩助力,為產業發展賦能,為營城惠民貢獻科技力量。
賽場內,170項技術成果為大運保駕護航。從歷經航天技術淬煉的大運會火炬“蓉火”,到全球首款帶應急服務功能的“蓉寶機器人”,到智慧出行的無人駕駛小巴,再到大熊貓AR互動體驗……可以說,因為科技,大運更綠色、更智慧,更低碳。
大運火炬能融合哪些科技技術?事實上,看似小小的火炬,是場館類最具科技感的一個單品。據了解,“蓉火”可是歷經航天技術淬煉,以中國航天特種發動機技術為支撐,助力火炬系列產品的燃燒可靠性、清潔性等性能,火炬本身及其配套產品所用原材料均為可循環再生材料,火種燈的熊貓竹葉外形殼體采用優質航空結構不銹鋼材料進行整體加工和激光切割而成,整體造型體現了成都和諧與包容的文化內涵。
在賽事保障方面,為了減少工作人員的負擔,相關部門推出了智慧機器人“蓉寶”,不僅外表憨厚可愛,還十分的能干。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的大運‘蓉寶’機器人是世界上首款帶有應急功能的服務機器人,還身兼問詢、講解、翻譯、引領等“身份”,不僅可以進行AED遞送,還有互聯網的遠程呼叫服務、GPT問答服務接入、信息播報等功能,聚焦大運會的場景應用。除此之外,‘蓉寶’還被設置了頒獎功能。”
此外,為保障賽事順利舉行,本次大運會還借助人影通信技術為場館外部的天氣“護航”。得益于四川天鏈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人影融合通信指揮調度系統,該技術將為成都大運會提供氣象預測以及人工干預等服務。通過了解不同賽事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將作業命令通過點對點的群組高清視頻模式,加密傳輸到各個作業點,再由作業點進行人工干預天氣過程,完成一場“硬核”的保障。
當下,成都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此次大運會的籌備工作中,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如何通過科技成果來為賦能大運。28天后,等待成都的不僅是一場精彩絕倫的體育盛事,更是一場前沿科技的展覽會。
URL:https://cn.kgongcn.com/sjmc/2023-06-30/12906.html
作者:華博城市觀察
學術顧問|華博新聞社城市研究院
編審:龔國林
審核:余礬 賈小優 作者:俠名
編輯: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