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記三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巡禮
文/劉輝
受河北省三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邀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京味兒作家文軍與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平谷籍詩人劉朝東于2023年5月26日至28日在三河市第七屆政協委員、三河市新階層人士聯合會常務理事關俊杰先生的全程陪同下,考察并現場體驗了三河市重點非遺項目。
三河市第七屆政協委員關俊杰(后)陪同劉輝(左三)、劉朝東(左一),參觀三河市非遺展館。三河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閆桂彬(右一)、秘書長宋丹清(右二)、核雕傳承人王曉燕(左三)、三河豆片傳承代表(右二)等合影留念
73.58公里的距離:是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與三河市一條直線不帶拐彎的近在咫尺。鄰居之情、手足之親,風俗相近、文化相連,無以用過多的程序禮儀去精心復制。通脈同源,三河市組織了各級專業領銜人物成立了專業團體,對所有非遺項目逐一嚴肅與規范的審核。
園藝師關俊杰(中)陪同京味兒作家劉輝(左)、北京詩人劉朝東(右)走訪三河市八百戶村園林布局
劉輝、劉朝東與三河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閆桂彬(中)在展板前
在現場考察期間,作家詩人與“非遺”傳承人座談。文軍指出:京津廊地區是華北經濟圈的核心部位,文化產品乃是經濟圈之血脈。考證與鑒賞“非遺”,旨在鼓勵其持久性地予以鞏固、提升。所有“非遺”項目必須要做到:經得住歷史考證、經得住人民認可、經得住時間磨損。文化“京味兒”不僅僅局限北京地域,應該有效優質地涵蓋京津廊地區。
國家級京東大鼓傳承人崔繼昌先生(前中)與劉輝(前右)、劉朝東(前左)、關俊杰(后左)、宋丹清(后右)。
三河籍藝人崔繼昌老先生,作為京東大鼓的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談到國家對京韻京調的保護時特別興奮。他說,一個泱泱大國如不能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記憶好好保留,那就對不起子孫后代。作為經濟大國,更該是文化自信文化復興的強國。座談期間,崔先生情不自禁地唱了幾段京東大鼓。原版的京韻京腔,尤為可貴可親。
走訪非遺現場
三河市非遺保護協會秘書長宋丹清先生在市“非遺展館”現場匯報了三河“非遺保護”所做的努力成果。現有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6項、市級項目29項、縣級27項。涵蓋:各式民俗、各種手工藝、美術制作、特質食品等多個類型。
中華文化名人關羽的第72代后人、三河市農藝師兼任市政協委員并新聯會常務理事的關俊杰,更是三河文化傳承的倡導者、抒寫者、實踐者、推行者、實際操作者。
關俊杰先生多年來身體力行,自覺地為挖掘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而不遺余力。深入實地調研采風,詳盡編寫地區風俗民俗習俗;閱讀查閱大量文史資料,出版數冊關于三河市民間口述耳聞的傳奇故事;串訪鄉間地頭,將眾多農事民諺收集歸冊。
宋丹清書法作品贈送
德義為先、善仁為本、緘默行事,始終是關羽后人關俊杰一而貫之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潛移默化數十年,沒人能數得清關俊杰先生為三河人民付出過多少利于“非遺”項目的心血。
京東大鼓。這一表演形式與曲調,深受京東乃至京城周邊地區民眾的廣泛歡迎。京東大鼓流傳于清代中葉,一人一鼓,持板擊鼓,伴有揚琴合奏。音域寬厚、曲調活躍;亦演亦唱、動靜相宜。源于三河的京東大鼓,已成為國家級與市級的非遺優質產品。
展館內品鑒展品
核雕。適宜各種之物果實內核的一種微型雕塑手藝。其傳承人心到手到刀鋒到,精工細雕。呈現萬千氣象,細微之處見真功。各種成品展示,彰顯精湛的匠工手藝非同尋常。
玉雕鼻煙壺。親眼所見,傳承人在很微小的鼻煙壺內靈活地飛刀走筆。古今事、古今人、古今景,依舊形象地栩栩如生。回眸鼻煙壺內畫至今仍不衰竭,就是因為地方上還有為數不多的具備匠心的不懈努力不懈求新的堅守者們。
三河市非遺展館所展示的文化含量很重;竹木雕、玉雕、烙畫、喬氏鳥籠、金漆鑲嵌------等。非遺項目:一是為民日常所需,二是保留古樸的民間技藝,三是具備很有欣賞意義的傳承價值。
劉輝、劉朝東欣賞關俊杰書法作品
再簡單說說具有三河民間特色,百姓須臾不可分的餐飲“非遺”。各個地域、各種口味、各種技法的制雞工藝,肯定是各有高招且琳瑯滿目。單評議一下廊坊市級的“三河小熏雞”。
劉輝、關俊杰、劉朝東(從左至右)憑吊三河甘泉寺遺址
特點在于:原料使用小齡柴公雞,只有三個月大。脂肪少,成品的表皮不見油。糖熏,香而不膩。四代傳承,堅持家傳工藝制作,從不因繁雜而減工減料。三河小熏雞以閆氏制作更為精巧、老道、持恒(專業報刊曾有專門報道)。
具有500年歷史傳承的“三河豆片”,歷來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味道清雅,名不虛傳。色澤油黃、口感尚佳。咸淡可口,肉頭筋道,淡香適宜。可佐餐、可配蔬、可涼拌、可熱炒。幾層豆片,該是三河一枚名片。其它餐品包括酒類、小吃類、糕點類等。
橫觀縱看,三河市“非遺”項目宣之有名、言之有物、展之有型。大多數品類,尚能被民俗專家民間大眾認可。
談到“京味兒文化”的自然延伸。著名鄉土詩人劉朝東指出:北京與三河,水土相連;詩藝互傳互補,文化親近親緣。偉大的人民作家浩然先生,文學創作與生活深耕于京津廊這一片土地之上。鄉土文化的種子至深致遠,文化碩果的確是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