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黃女士稱自己北大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北大食堂工作,引發網友關注。據了解,黃女士于2022年入職北大餐飲中心,今年7月已從文員轉崗為管培生,目前正在輪崗,做食堂阿姨是為了體會師傅們的工作。(8月23日澎湃新聞)
北京大學新聞專業研究生畢業留校當食堂阿姨——此條消息一出,引圍觀無數。為什么呢?有兩個新聞點值得關注。
其一,北大畢業生當食堂阿姨。
看見這樣的詞條,有人批判這是典型的人往低處走,是大材小用、資源浪費。然而仔細“審題”就會發現,新聞中的當事人實則是管培生,當食堂阿姨只是輪崗。對很多用人單位來說,“管培生計劃”是培養管理干部的人才項目,其中設置了輪崗環節。顯然,黃女士作為北大餐飲中心的管培生,在一線體驗食堂阿姨工作,只是單位對其培養的一個環節。
事實上,從“大學副教授去中學當老師”,到“北大博士考取城管”,再到“北大研究生當食堂阿姨”,似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有此類新聞引發熱議。究其原因,或是有些新聞語焉不詳,僅靠醒目標題抓人眼球,而現實情況往往有所出入;或是類似此條消息,很多人對個中信息點并未細究,片面將“高學歷”與“低就業”畫等號,從而產生誤解。
當然,從社會資源利用的角度看,我們的確應該鼓勵人盡其才、學以致用,但是職業無高下之分,“行行出狀元”也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對他人的職業選擇,我們不妨多一絲尊重與包容。退一步來講,當一個社會出現一些高學歷畢業生低就業,人們的口誅筆伐與唇槍舌劍并不能產生實際效益,群體反思、挖潛根因才能倒逼問題解決。
其二,新聞專業研究生。
當“新聞專業”與“食堂阿姨”疊加,不少人的記憶瞬間被拉回幾個月前:某知名老師直言“新聞學專業難找工作”。一時間,黃女士的就業選擇似乎作了佐證。
近年來,有關“天坑” “黃金”專業的爭論總是不絕于耳。但是,社會熱點永遠在變,就像是潮起潮落的鐘擺,每個學校、每個專業都有自身運行的規律。從專業本身來看,一者是就業面、薪酬待遇、成功成本等造成了“冷熱”不均現象,一者則是資訊爆炸時代,信息的自由流動主導了人們的專業選擇,造成了不少“羊群行為”。對個人來說,如果真心熱愛,不論學什么專業,都能在崗位中實現自身價值與使命。相反,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再好的專業也有可能讓人“學廢”。 (廣州日報 申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