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16歲的李夢桃響應國家號召,與大批上海知青一起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他一開始在農場開荒種地,后來當衛生員。1972年,他帶著組織上分配的一個藥箱、一匹馬、一條馬鞭、一件大衣,來到“風吹石頭跑,張嘴沙打牙”的北塔山牧場,成了一名“馬背醫生”。
北塔山牧場地處中蒙邊境,海拔3000多米。這里生活的牧民90%以上是哈薩克族。李夢桃的工作就是背上藥箱、騎著馬,去牧民的氈房送醫送藥。牧民四季轉場,李夢桃和衛生隊也要跟著從夏牧場遷至冬牧場。晚上睡在透風的氈房里,聽著外面傳來狼嚎,李夢桃一度感到孤獨和迷茫。但很快,在親眼見到當地牧民缺醫少藥的情況后,他堅定了扎根牧場的決心。而初到北塔山牧場的一次出診經歷,促使他精進醫術,更好地為牧民服務。
那是李夢桃第一次接生新生兒。由于去產婦所在的氈房路途較遠,耽擱了時間,加上隨身藥箱里只有聽診器等簡單設備和少量藥品,而且氈房里的條件不便于救治,最后寶寶生下來了,產婦卻因大出血去世。家屬們哭了,李夢桃也跟著哭,家屬們反過來安慰他,“他們對我說,在牧區,生孩子就像過鬼門關,還好你救活了我的孩子”。
此后,李夢桃一有時間就“啃”醫書,從兒科醫生轉為全科醫生。在北塔山牧場工作的36年里,他救治了2萬多名患者,接生了800多個新生兒,贏得了牧場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年長的牧民叫他“佳克斯烏勒”(哈薩克語,意為“好兒子”),將他視為自己的孩子。
深厚的情誼不僅僅體現在稱謂上,李夢桃與當地牧民是真正的“生死之交”——他治病救人,也被牧民救過命。某年冬季的一天,李夢桃出診,走到半路突然狂風四起,氣溫驟降,大雪蓋住地面,他在山溝里迷失了方向,馬兒筋疲力盡,人也快凍僵了。絕望中,幾個人影出現在眼前,原來是牧民出于擔心來找他。李夢桃記得,當時一個老牧民都哭了,“他說一個上海娃娃為了我們,差點在這里凍死”。
還有一次,李夢桃在巡診時胃病犯了,他疼得伏在馬背上,任由識途老馬將他馱到一戶氈房前。這家主人趕緊將他抱進氈房內,牧民老媽媽用家里僅有的白面搟了一碗面條給他吃,晚上又將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蓋在他身上,全家人則用毛氈御寒。
“有人問我為什么能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奮斗幾十年。我回答說,這里的牧民救過我的命。”回憶起往事,李夢桃眼中噙滿了淚水,“這么好的牧民,我不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良心何在?”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生活60年,李夢桃見證著基層醫療衛生條件的大幅改善。20世紀90年代,北塔山牧場建了一所有30張床位的醫院,但由于沒通電,做手術還得打手電筒,直到后來配了一臺發電機,才讓X光機等設備運轉起來。再后來,對口援疆的山西在北塔山建了一所現代化醫院,各種醫療設備一應俱全,還可以和北京、上海的專家進行遠程會診。
2006年,李夢桃調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奇臺醫院任黨委書記,2010年退休。李夢桃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他曾向小女兒建議:“像爸爸一樣學醫吧,學成回來后,為牧區群眾服務。”小女兒“女承父志”,成了第六師奇臺醫院的一名護士。更讓李夢桃欣慰的是,他工作過的第六師奇臺醫院北塔山分院(北塔山牧場醫院)也不斷補充著“新鮮血液”,有越來越多哈薩克族醫護人員加入,“而且其中不少當上了科室主任”,這位老院長驕傲地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