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地養老管家的服務日常。上門掃描“愛心卡”服務碼,測血壓、體溫等數據,信息同步上傳至“畬鄉愛老”云端平臺,再處理一些生活難題,他們就能為老人提供一次智慧化守護。
在這個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一位養老管家、一張“愛心卡”、遍地開花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山區養老破題之路?
老有所依 打通山區養老“最后一公里”
“老人對我很依賴,前兩天一個奶奶因為煩心事整夜睡不著,我就去開導她,她告訴我‘跟你聊一聊,我心里舒服了很多’。”陳海美說,在梧桐鄉諸多老人心中,她像子女一樣親近。
目前,景寧縣60周歲以上人口占比21%,分布于900多個自然村,養老服務半徑長、服務成本高、服務內容單一等問題較為突出。曾經,對于山區老人來說,一座又一座山頭,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今,景寧已有陳海美這樣的山區養老管家151位,分布于山區21個鄉鎮(街道)、上百個村社養老服務中心。一個配置健康檢測設備、助潔套裝、急救包的護理包是其最佳工作搭檔,通過提供居家探訪、健康管理、照料照護等基礎養老服務,打通山區養老的“最后一公里”。
“老年人大多住在山里,很多子女都不在身邊。一方面生活不方便,一方面他們也不愿意離開故鄉,跟隨子女到外地養老。”談及山區養老的難處和細節,景寧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坦言,以理發為例,曾經,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老人去縣城理一次發,就要花費近30元交通費。
為解決上述問題,當地創新推出了“巡回式”流動養老服務。以鄉鎮片區為單位,統籌“流動供銷共富車”“流動智慧醫院”等30余輛服務用車,加之“養老管家”服務隊、“養老工匠”服務隊、“養老善者”服務隊“三支隊伍”,為山區老人提供助醫助購、代銷、理發、助浴等流動服務,解決了許多“關鍵小事”。
老有所養 解決吃穿住行“一體化服務”
就近式、嵌入式養老,是該地創新養老服務的縮影。2022年以來,景寧立足山區實際,以浙江省養老服務“愛心卡”試點為契機,通過養老體系、養老隊伍、養老服務“三大轉變”,構建出具有山區特色的養老新模式。
書畫室、閱覽室、棋牌室……走進景寧縣福利中心,幾位老人坐在院中曬太陽,活動室內正在播放老年人喜歡的武打電影。
“中心重點接收特困供養對象、殘疾人托養及社會高齡失能失智老人,可為他們提供認知障礙個性化照護、身體殘存技能康復訓練、生活照料、心理干預、疾病治療等服務。”景寧縣福利中心運營方負責人毛青介紹道,目前,該處已接收特困供養對象170人,針對老人不同情況提供差異化服務。
午餐時間到,步入福利中心食堂,熱氣騰騰的菜肴已上桌,肉類、蔬菜、湯羹品類齊全,搭配均衡。在景寧,四處飄香的老年食堂、銀發助餐點,有效緩解了老人買菜燒飯的難題。
比如,當地東坑鎮采用“老年幸福食堂”新模式,通過村集體經濟收益反哺養老事業,實行政府補一點、村集體出一點、鄉賢捐一點、自己出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為70周歲-84周歲老人補貼70%餐費。
“我的孩子都在外面工作,我一個人燒飯也麻煩,在食堂吃飯真是太方便了。”該地白鶴村村民林啟正說。
老有所樂 軟硬兼施構建“一站式頤養”
做山區養老工作,除了上述硬件設施,還需具備哪些“軟實力”?
走訪中,多位工作人員坦言,與老人相處偶爾也會面臨“甜蜜的煩惱”。“老人就像‘老小孩’,日常對工作人員很依賴,但在很多事情上也有自己的想法,難免對新事物、新習慣有些抵觸。”在毛青看來,對待老人,既要關注物質需要,也要照顧其精神需求。
既充分尊重老人需求,又將養老服務提升落到實處,是一門實踐的學問。
連日來,位于景寧縣“一老一小”綜合服務體里的老年活動中心熱鬧非凡,老年課堂座無虛席,音樂室傳出陣陣歌聲……5月9日剛開業,已有許多老人每天排隊來“打卡”各種趣味活動。
“目前,我們開設了棋牌、舞蹈、樂器、茶道等各類課程和特色活動,老人都很積極來體驗,既能娛樂放松又能交朋友。”景寧老年活動中心負責人徐麗峰說,在設置課程之前,工作人員會先了解老人的興趣點,盡量滿足他們的期待。
在距此處不遠的百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護中心內,一群老人正聚在一起聊家常。
“我是第一個住進養老中心的。多年前中風后,我生活就無法自理,孩子工作很忙不在身邊,還好有這里的工作人員照顧。”68歲的李建和老人說,養老中心生活健康規律、就醫及時,自己恢復得越來越好。
一個個安享晚年的剪影,是景寧縣探索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成果。相較于大城市,山區老人面臨資源有限、經濟困難、精神孤獨等多方面難題,嵌入山區各處的“銀發服務”,為老年生活增添幸福底色,亦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