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00后”返鄉青年,王家洋瞅準農業種植向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集約化轉變的機會,創建沂南縣富農農機化服務專業合作社,通過鄉村振興合伙人平臺,實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農機合作社“雙社聯合”,讓農業生產從“體力活”向“技術活”轉變。
此外,王家洋還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為農戶提供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機維修等“一站式”服務,并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融合發展模式,以“優糧”促增收。
“新農機的種地效率很高,村里的年輕人讓種地變得越來越容易。”磚埠村農戶季懷恩說,“新農人”改變了傳統的種地模式,已成為農村發展的“興農人”。
2021年,聊城市茌平區溫陳街道種糧大戶劉美龍在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成立了金谷家庭農場,變身“新農人”。最初,他流轉了73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實驗。然而,當年小麥畝產不到1000斤,急得劉美龍到處“尋醫問藥”。
后來,在茌平區“田間課堂”農業培訓活動中,劉美龍結識了授課專家陳傳玉。在專家的支持下,他與青島農業大學開展合作,針對沙性土壤水肥管控進行研究。期間,他還引入了種肥同施技術,用牛糞作有機肥,改大水漫灌為滴灌。
隨著產量與利潤的雙雙提高,流轉土地的租金也相應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民愿意將土地流轉給劉美龍。“我們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托管了周邊12000畝土地,可為村民提供更科學的全程管護。”劉美龍說。
在泰安市寧陽縣鄉飲鄉崇化村,張文成同樣通過成立農機合作社帶動鄉親致富。2016年,他注冊成立了建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當地村民提供“耕、種、肥、防、收”全程“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務。
作為“新農人”,張文成還對播種機的苗帶犁進行自主設計與改裝,將苗帶犁的間距從原來的3公分增加至10公分,此舉增加了小麥株距,從而大幅提升小麥出苗率。他還為播種機加裝定位巡航系統,使農機能“走直線”毫厘不差,實現減壟增地,平均可增產10%左右。
不僅如此,張文成還將工業上料機嫁接到小麥收割上,發明了“螺旋式上料機”。該機器不僅可以用于糧食裝車,也可以用于建筑工程,因其價格實惠、實用性強且用途廣泛,已成為遠銷新疆的“爆款”產品,至今已售出上萬臺。
近年來,除了新農機、新技術之外,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搭上農村電商的“高速列車”,手機成為他們的“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憑借一部手機、一根網線,打開了通往全國乃至世界的大市場。
“大家好,今天我重點給大家推薦山藥,不僅口感軟糯香甜,而且有多種吃法。”10月29日,淄博市桓臺縣泓基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昌江準時現身直播間,變身“網紅新農人”,開啟直播帶貨之旅。
2015年,于昌江以每畝地1800元人民幣的價格流轉村里土地,成立了泓基農業專業合作社。2022年,該合作社的直播賬號開通后,于昌江出現在直播間推廣各類農產品。期間,首款線上銷售產品貝貝南瓜就銷往10余個省份。
“我們主打鄉村特色產品品牌,講究原生態、無污染。”于昌江表示,除了自產的葡萄、脆桃、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果以外,合作社還經銷新城山藥、馬踏湖白蓮藕等縣域特色農產品。“這些產品一經上架,往往很快便被搶購一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