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视频-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a-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小说-亚洲网站在线播放|www.lzjifeng.com

環球鏈產業

區塊鏈+產業資訊平臺
環球鏈產業
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百科 > 正文 >

劉德海與“瀛洲絲竹” —— 一段難忘的記憶 作者:黃建新

劉德海與“瀛洲絲竹” —— 一段難忘的記憶 作者:黃建新
2024-04-10 12:19:29 來源:  
劉德海與“瀛洲絲竹” —— 一段難忘的記憶

黃建新

時空輪轉,歲月悠悠。至今年4月,劉德海先生逝世已四周年了,日前因《江南雅韻》公眾號、《絲竹之家》視頻號制作節目需要相關歷史資料,與楊總進入音樂館資料數據庫進行查閱,一眼就看到了當年劉德海先生贈予音樂館的寶劍。回想起十二年前的4月,先生又蒞臨崇明,和顧冠仁先生、喬建中先生等出席并籌劃“首屆瀛洲絲竹創作活動”的情景歷歷在目。我作為參與創建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和這次會議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每每回憶起那段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仿佛先生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2012年4月初,音樂館為舉辦江南絲竹(瀛洲絲竹)創作研討會。會議議程三天,經過精心策劃,邀請了來自北京、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音協的領導、《人民音樂》、中國民樂報、上海市非遺中心、崇明文廣局領導等六十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當年我在上海陽剛電子有限公司銷售分公司擔任財務總監,我和季若洲、邱學詩等負責籌備研討會的會務工作。期間楊總安排我專程前往上海迎接劉德海大師與夫人莊瑜瀾來崇參會。這段經歷不僅讓我見證了《瀛洲絲竹》品牌的重要歷史發展階段,更讓我有幸與大師近距離相處,深切感受到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并聆聽教誨。

4月7日上午,我們的車子來到劉先生在上海家的弄堂口,迎接先生與夫人。先生中等身材,身著藍色翻領拉鏈夾克衫,內襯藍色襯衫,又套米色羊毛衫,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步履輕盈,儒雅利落,盡顯仙風道骨之氣。我趕緊迎上去接過先生手上的一個長長的盒子,我好奇的問先生,怎么還帶上什么樂器呀,先生告訴我這是送給楊剛的一把鎮宅寶劍,他說這把劍是他多年的珍藏,代表著他對楊總這位民營企業家為傳統文化所付出的敬意。他這樣對我說道:“寶劍是鎮宅辟邪的,家宅平安,事業興旺發達,希望楊總積累更多的資金投入音樂館發展壯大”。他感慨道:“如果你們縣領導請我去崇明也要考慮考慮的,我是為楊總這份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執著精神才來支持他的。”這番話讓我深感先生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楊總的認可。

我雖然以前在音樂館見過先生兩次,此時和先生直面相見,內心既激動又緊張。先生神態自若,平易近人,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和我侃侃而談。從上海到崇明路程近兩個小時,先生鄉音未改,興致頗高,滔滔不絕的說;楊剛自籌資金辦音樂館真的不簡單,尤其是“不為擁有、只為傳承”的辦館理念使他非常感動。他說起了中國四大流派之一的崇明“瀛洲古調”派琵琶,談起先輩沈肇周、劉天華、曹安和等為瀛洲古調傳承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又聊起他熟悉的崇明島瀛洲古調傳人趙洪相、王霖先生以及瀛洲古調在各個時期的曲譜版本和演奏技藝特點。我對先生說讀過你的《瀛洲古調童趣多》,特別喜歡先生彈的琵琶曲。先生還詳細詢問了音樂館為江南絲竹、瀛洲古調等民間音樂的歷史資料、錄音、手稿、實物,所開展的搶救收藏保護等工作情況,以及進行研究宣傳的辦法和成效。我將音樂館開展的一系列的工作向先生作了匯報,還跟先生談起與楊總多次去各大城市舊書店搜集相關珍貴資料的小故事,說到有趣時,先生開懷大笑。

先生又謙和地與我拉起家常,問起我的生活工作近況,我回答先生,我從小喜歡民樂,20歲時就和楊剛認識,一起在農場文藝隊他吹笛我吹笙,辦過文藝工廠,創立陽剛電子公司一直合作搭檔至今。神奇的是,我和楊剛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先生聞聽十分高興,說“這個楊家里真的了不起”,聽說我時任陽剛公司上海銷售分公司財務總監,他風趣的笑著說:“噢,原來你倆是老搭檔,你是‘賬房先生’,那叫你‘黃先生’是叫對了”!逗得先生夫人都笑出聲來。那以后,先生與我見面就喊我“賬房先生“,十分親切。

一路上先生淡笑風生,我們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就到了崇明音樂館。

下車后劉德海先生就把劍匣遞給前來迎接的楊剛先生,說了一句:“送你一把寶劍,儂懂得!” 我和楊剛迫不及待地翻開劍匣仔細觀看;匣蓋和匣底內粘貼金黃色綢襯,很是惹眼。匣蓋內中部綢布處蓋有劉德海先生印章。

這把寶劍長98cm、刃口長77cm,劍寬3.5cm,紅木劍把。劍把頂嵌圓環系紅色絲結,并兩條紅色劍穗,鮮活飄逸。黃銅劍鐓、護手,刻有枝蔓花葉圖案,活潑生動。劍從處也蓋有一枚先生印章。劍鞘長79cm,鞘身老紅木,黃銅鞘口、劍標、護環兩道。鞘口至上護環系兩根金黃色掛穗。


 

劉德海先生贈楊剛的鎮宅寶劍

在中國文化中,贈送寶劍是一種民族傳統習俗,它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寓意。通常代表著榮譽、勇氣、友情和忠誠。贈送寶劍不僅僅是一件物品的傳遞,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榮譽、勇氣、忠誠、傳統、紀念、激勵和期待等多重寓意。

4月8日研討會開幕,在那場氛圍熱烈的江南絲竹研討會上,眾多資深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深入地探討民間音樂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堅實基礎之上謀求發展。劉德海先生在會上發表了極具權威性的主講發言。他著重強調了以下幾點:其一,倘若丟掉了傳統,那么這樣的藝術便缺失了生命力,不再是富有生機的藝術;只有牢牢把握住傳統,藝術的生命之流才能夠如同淵源流長的江水一般,綿延不息。其二,新的元素并非遙不可及,也并非神秘莫測。其三,創作的思路應當是向前邁進兩步,然后稍稍后退一步,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要去積極創造嶄新的傳統。并提出了“回歸江南文化搖籃”的理念和思路,他的這番發言獲得了全體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和贊同。


 

左起顧冠仁、喬建中、劉德海、楊剛在會議期間的合影(攝影:黃建新)

會議休息期間,我看到楊總與劉德海、顧冠仁、喬建中三位大師相談甚歡,我趕緊拿出手機,拍下了唯一的一張四人合影,記錄了創建《瀛洲絲竹》的四位創始人的珍貴留念。

中午,劉德海先生興致勃勃,走到留言處,即興揮毫:

萬水不許一溪奔,

攔得溪聲日夜喧。

得到前頭山腳近,

堂堂溪水出前村。


 

我用手機記錄了這個珍貴的瞬間。這首詩出自于宋代楊萬里的《桂源鋪》。原意為:溪水向前奔流群山阻隔,攔得那溪水在山間日夜喧鬧不停,等到它終于來到前邊的山腳盡頭,蜿蜒小溪已匯聚成弘大溪流,流出了前方的村莊,奔向遠方……

劉德海先生的即興詩,彰顯出先生文化底蘊深厚,信手拈來,借詩言志,短短四句七言絕句,通俗直白,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象征著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發揚不屈不撓的精神,生活總會向前發展,無法阻擋。一旦認準了正確的道路,就應該勇敢地去追求,生命中永遠有足夠的力量支持我們的前行。在面對逆境時,要順應環境和時代的變化,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途徑去克服困難。只要有決心并經過不懈努力,就能夠克服重重困難,贏得光明的前景。

會議結束后,劉德海先生特意與我合影留念。他緊緊握著我的手,感謝我在活動中的付出。那一刻,我深感榮幸,更為能結識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大師而自豪。


劉德海先生與作者合影留念

當天晚上8點晚餐后,楊剛提議請劉德海先生給他自己前一年贈送給音樂館的蛟龍琵琶留存印記。先生欣然答應,于是我們馬上從音樂館取來蛟龍琵琶送到先生下榻賓館。約晚10點多,劉德海先生將印章繪制好,我們看到琵琶左面案篆書體“劉德海”三字,渾圓無棱角,平穩不攲側,粗細一致,過筆時改直為曲。大家都贊嘆劉先生集文學、書法、篆刻等藝技于一身,高深莫測!


 

劉德海先生為蛟龍琵琶親手繪制的印章(黑白照片)

如今,陽剛音樂館已創建16個年頭,首屆江南絲竹創作活動也已過去十多年了,但劉德海先生的精神風貌依然激勵著我們前行。他與顧冠仁、喬建中、楊剛先生所創建并引領的《瀛洲絲竹》文化品牌正在日益壯大發展,每當我們走進陽剛民間音樂博物館,蛟龍琵琶、先生的手書、那鮮紅的印章、那把具有特殊含義的寶劍和落成于音樂館廣場的德海先生“聽茶”銅像,眼前這一切的一切都似劉德海先生的形神再現……讓我們銘記這位偉大的琵琶大師,傳承他的藝術精神,為弘揚民族音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又逢人間四月天,在劉德海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際,僅以此文寄予無盡之思念……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朱玉學先生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感謝!)

作者簡介:黃建新,會計師,從事會計工作近五十年,上海陽剛電子有限公司銷售分公司財務總監,協助楊剛先生創建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長三角江南絲竹音樂聯誼會常務理事。《江南雅韻》編輯部主任。《江南雅韻》公眾號、《絲竹之家》視頻號責任編輯。


 

左起劉德海、喬建中、何占豪、伍國棟、顧冠仁、楊剛拍攝于崇明島西沙濕地


 

2010年拍攝于劉德海家中

劉德海先生為題詞構思(黃建新攝于2010年4月8日)


 


 

劉德海先生與季若洲親切交談(攝影:黃建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