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剛過,19日早晨,大村村的村民們便將自家種植的浸泡了一晚的糯米在家門口擺開蒸煮,用于制作糍粑。三位來自尼日利亞的非洲友人也來到大村村,與村民們一起做糍粑喝油茶,學著炸米花,體驗桂林的“年味”。
盛放著50斤糯米的鐵桶蒸騰起白霧,表示糯米已經蒸熟,Jack在村民的指導下,舀出滿滿一盆糯米放到石臼里,拿起木棍和朋友一起打糍粑。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打糍粑,非常有意思,打一下翻一下糍粑團,很需要力氣。”Jack說道。來桂林已有5年的Jack對于過春節并不陌生,往年在中國過春節時,他會到朋友家過年,也會在微信上體驗搶春節紅包的快樂,今天在農家體驗打糍粑,是他過春節的又一次新奇體驗。
將舂好的糯米團分作小份揉捏按壓,Jack和朋友們一起制作糍粑,并體驗了自己用炭爐烤糍粑的樂趣,一口黃糖一口糍粑地品嘗起自己的“勞動成果”。
“自己打的糍粑感覺更好吃了,烤出來的糍粑熱乎乎的軟軟的,蘸辣椒醬好吃,就著黃糖更好吃。今天我們不僅吃了糍粑,還喝了油茶,感覺很美味。”Jack笑著說。
在桂林,打糍粑是一項傳統手藝,村民黃業妹回憶說,在她童年時,家里人都會在過年的時候打糍粑用于走親訪友。在她眼里,糍粑蘸黃糖或裹上辣椒醬,是春節難得的美味。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作為主食的糍粑,成為了村民偶爾一吃的零食,但寓意著團團圓圓的糍粑,依舊在春節占據一席之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