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利朔 蔣豐慧 涂麗莎
“記得我小時候,爸爸會在春節前用扁擔挑著自家做的板鴨去桂林西門集市售賣,早上天不亮就走,晚上才回,每年也就能賣出十來只。后來我大姐騎著自行車去集市賣板鴨,能賣出百來只?,F在,我們家一年能賣四萬只板鴨,貨車裝箱發往全國各地。”臨近春節,家住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舊村的白裕隆板鴨第八代傳承人白先立,一邊忙碌一邊說道。
舊村是桂林有名的“板鴨村”。歷史上,舊村回族民眾因不食豬肉,逢年過節均用臘制的方式存放雞、鴨,用以過年食用和招待客人。作為舊村村民逢年過節的傳統美食,“會仙板鴨”的制作工藝從清代留存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2012年,會仙回族板鴨制作工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選一只1年以上超過3斤重的麻鴨,經過清洗、拔毛、開膛砍骨、腌制、截邊、定型、晾曬、風干等工序,只需15至20天,一只肥而不膩、齒頰留香的“會仙板鴨”就完成了。
傅永興板鴨是舊村板鴨的代表。臨近春節,在傅永興板鴨臘味加工廠里,工人們正忙碌準備著春節板鴨訂單的貨品。傅永興板鴨第五代傳承人付任杰介紹,春節是板鴨的銷售旺季,近年來銷售范圍不斷延伸,銷至南寧、柳州、上海和海外。今年春節,加工廠每天要出貨2000只板鴨。
“我從懂事起就和父輩學做板鴨,2001年接手父輩產業的第一年,我們就賣出1萬只板鴨,現在一年最高能賣出10萬只。”付任杰說,“我們正嘗試開發板鴨的新口味,今年推出的新品桂花板鴨,就是用新鮮的桂花腌制而成,現在已經賣了1000余只,市場反饋不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會仙舊村板鴨便熱銷中國各地甚至國外。隨著時代發展,會仙舊村板鴨采用先進的包裝保鮮技術,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舊村共58戶人家,有32戶在做板鴨,板鴨年銷量已達40萬只,產值2000余萬元人民幣,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