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油菜花海位于紹興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其涵蓋浙東古運河、百家湖、白塔洋等,濕地率達72.86%(不含水田),是浙江北部平原水網地區“湖泊—河流—稻田”復合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
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受訪時介紹,自越王勾踐時期起,陶堰一帶就是重要的種植養殖基地,背靠會稽山、流淌鑒湖水,歷史上還曾是浙東古運河的“前身”山陰故水道,“稽山鑒水特別適合水稻、油菜、魚類的生長,所以這里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當地依托自然生態,引入“東鑒湖未來農場”“涇口村共富工坊”“紹興酒糯稻基地”等20余個項目,帶動民眾增收致富。
春光明媚,“東鑒湖未來農場”內的大片油菜花步入盛花期,悠悠鑒湖水與滿目金黃交相輝映,形成美麗的畫卷。
“2000畝油菜花承包給了三四名大戶種植管理,后期我們會選取一部分優質的油菜籽榨成菜籽油,另一部分油菜稈將為春耕農作物提供養分。”紹興銀龍農場負責人金宏民管轄了800多畝油菜花,他以2023年舉例說,去年有300畝的油菜籽得到收獲,每畝產量在200斤左右。
金宏民受訪時表示,等到今年4月中旬,盛花期結束后,油菜花會漸漸凋謝,“到時候我們會把油菜稈打掉,將它作為綠肥還給土地,培養土壤。緊接著,再插入已經培育好的早稻秧苗,并且輪作晚稻。種出的糯米供應給黃酒廠釀酒”。
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和鑒湖水一樣,糯稻也是紹興黃酒之“源”。在紹興酒糯稻基地,在種糧大戶的帶領下,目前已帶動周邊10多家農戶參與,實現家庭農場每畝平均增收300元。
“去年基地供應了1000噸糯米,今年預計有更多農戶參與進來。”金宏民介紹道。
從油菜花海到糯稻基地,生態循環讓這片濕地持續“吸金”。當然,“油菜花經濟”還在于短暫盛花期里的文旅新消費。
據陶堰街道宣統委員吳子園介紹,陶堰是歷史文化古鎮、江南人才名鎮,出自陶堰的歷史名人有270多人,街道內有文保單位25處。為吸引客流,當地還依托各類節會擦亮了文旅品牌。
比如第五屆鑒湖濕地油菜花節近日啟動,非遺集市、汽車咖啡、國風茶肆、快閃旅拍陸續開展,意在以“一朵花”帶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到訪的游客還能打卡“陶堰六景”旅游線路,享受地方山水人文的魅力。
看中了這里的文旅前景,本地人姚國琴放下了養蜂事業,開了一家新餐館。“今年還有人打聽能否住宿,我們也在考慮做民宿。”姚國琴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