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則新聞,是不是嗅到了某種熟悉的味道?最近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不少老年人身上。比如有人以小額紅包為誘餌推廣二維碼,老人興沖沖掃碼卻被對方盜走社交賬號密碼、批量發送涉詐短信;一些機構以免費視頻制作課的噱頭吸引老年用戶報名,后續再誘騙其上交幾千乃至上萬元不等的“學費”;還有的趁著珠寶文玩直播的火熱行情,以“高價回收或參與拍賣”誘導老年人瘋狂下單……在很多年輕人看來一眼假的話術、手段低劣的騙局,偏偏就輕輕松松從許多老年人口袋中騙出錢財、騙走信息,一割一個準。
梳理多起個案,不難看出當前針對老年人的騙局殺傷力絕不容低估,也讓我們對這一群體的困境有了更清晰的感知。事實上,一些老年人之所以成為易受騙群體,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成因。由于社會角色轉變、身體情況等原因,老年人與外界的連接逐漸減少,對于魚龍混雜的信息缺乏甄別能力。加之缺乏情感寄托,又有大把空閑時間和閑錢,這些都給了騙子可乘之機。后者稍微使出親情攻勢、打點價格牌,就能輕易博得老年人的信任。
針對以上情況,加強預防、打擊、善后政策聯動,十分必要。事前要重預防,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加強反詐宣傳;事中重打擊,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或消費陷阱,要加大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事后重善后,暢通維權渠道,最大可能減少損失。當然,在這些常規操作之外,更為關鍵的是在產品設計以及社會公共服務上植入適老化思維。比如在老年人頻繁接觸的場景中提供一些網絡公益培訓、開設符合他們需求的課程,在理念上彰顯更多包容、善意的底色,盡可能填平坑老陷阱。(廣州日報 付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