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视频-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a-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小说-亚洲网站在线播放|www.lzjifeng.com

環球鏈產業

區塊鏈+產業資訊平臺
環球鏈產業
當前位置:首頁 > 醫療保險 > 正文 >

社會服務|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社會服務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

社會服務|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社會服務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
2024-10-17 20:54:03 來源:《中國新聞》報  
 從北京向南行駛200多公里,就能到達河北省滄州市的黃驊市人民醫院。近十年,農工黨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的專家們幾乎每年都會走這條熟悉的路。

  2015年,農工黨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主委、醫科院腫瘤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馮曉莉第一次來到黃驊市人民醫院,面對這所缺設備、缺技術、缺人才的縣級醫院,馮曉莉花了半小時向醫院管理層建議:一定要發展病理科,不然外科和腫瘤科都難以進步……

  那時的馮曉莉并不知道,正是這短短半小時的交流,讓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直屬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與黃驊市人民醫院架起了一座“幫扶橋”。

  把病人“留下來”

 

 

  “過去,許多惡性腫瘤病人覺得當地就醫條件差,技術落后,治病得去天津、北京的大醫院。”黃驊市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劉朝榮回憶,十年前,大醫院的腔鏡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而當地還在做開胸、開腹手術。

  醫護人員水平不高,導致病人留不住,也成了醫生們心頭的一根刺。

  對于劉朝榮來說,馮曉莉2015年的到訪至今讓他記憶深刻,“馮主任了解到醫院情況后,立刻建議我們購買免疫組化染色機。”有了這臺設備,更多疑難的腫瘤可以在當地被明確診斷。

  2016年年底,農工黨北京市委會向黃驊市人民醫院授予“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基地”的牌匾,正式啟動了農工黨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與黃驊市人民醫院的“幫扶結對”。

  五人共覽顯微鏡、6250冰凍切片機等新設備陸續進入黃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的“遠程會診”系統也逐漸發揮出大作用。

  “今年9月,有一名患者在本院診斷為淋巴瘤,需要明確診斷和分型,但如果外出會診,病人可能耗時耗力。”于是,劉朝榮建議患者在當地做免疫組化,再請馮曉莉一起遠程會診。

  短短一個月,這位病人完成診斷,順利進入化療階段。“有了專家指導,我們可以更快地明確下一步的手術方式,減少了病人的痛苦,也讓有需求的患者不出黃驊,就能得到大專家的醫療服務。”劉朝榮笑著說。

  讓醫生“動起來”

  嘗到“甜頭”的還有黃驊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從2015年開始,醫院陸續派出麻醉科醫生前往醫科院腫瘤醫院進修。

  為什么最先選了麻醉科?農工黨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秘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彥伸解釋:“如果病理科是外科的‘眼睛’,麻醉就是‘救命’的,只有這兩個科室的水平提高,專家才能更好幫助患者完成手術。”

  沈海洋是首批進修的醫生之一。他記得,過去醫院進行胸科手術麻醉時,常要先讓手術一側“癟肺”,同時保證患者的氧合指數。然而,由于醫生們理論和實踐經驗不足,病人術中常出現氧合不良、肺癟不完全等問題。

  “但進修之后,這些都不是難題了。”從醫科院腫瘤醫院麻醉科回來的“進修生”,給黃驊帶回了新技術,也讓麻醉深度監測、肌松監測等“新工具”得以引入。

  “有了麻醉深度監測儀后,可以通過腦電波來監測患者的麻醉程度,精準調整麻醉藥物的使用量,避免麻醉過深或過淺引發意外情況。”沈海洋說。

  麻醉科之外,黃驊市人民醫院的病理科醫生幾乎也都在醫科院進修過。馮曉莉表示,這樣的交流不僅提升了當地醫生的水平,還提高了醫生、醫院間的信任,“現在,有很多治療,我們的專家敢去黃驊做了,‘敢’就說明專家相信他們的診斷結果。”

  這十年,不止黃驊

  為了讓健康“走進”百姓生活,農工黨中國醫學科學院委員會還在幫扶地培養“科普大夫”。

  2016年,醫科院腫瘤醫院原防癌科主任袁鳳蘭多次來到黃驊市人民醫院,培養了一批健康科普講師,并在黃驊電視臺創建“醫心為民”健康科普平臺,迄今已錄制《生活中的防癌常識》《小兒秋季腹瀉的預防與治療》等132期節目,惠及當地民眾。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灤州市人民醫院,同樣享受到科普帶來的“健康效益”,作為醫科院的另一幫扶醫院,“起初,學校和企業大多是被動接受科普宣傳,而如今,他們已經主動聯系醫院,開展健康科普教育。”灤州市人民醫院外聯部主任何江濤分享。

  隨著科普的深入,灤州市百姓的健康意識逐步增強,2017至2019年間,當地體檢人數從5000余人增長到27000余人,門診量從48萬人次增加到56萬人次。

  黃驊市人民醫院、灤州市人民醫院……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不斷涌現,農工黨北京市委會社會服務工作的幫扶面也越來越大。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基地”邁入新十年的關鍵節點,農工黨北京市委會即將啟動新一輪“京津冀社會服務共建基地”工作。而這一次,他們期待著,新一輪基地形成各自特色品牌活動后,在社會服務工作領域實現京津冀三地的資源共享和協同作戰,進一步提升共建基地作為共同品牌的影響力。(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