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不但能確保家族繁榮和安定,同時也是樹立民族團結意識,提升國民素質,重振大國風范——“禮儀之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場所;更是為華夏文明復興,諸方面難以用法律法規(guī)去規(guī)范,而祠堂文化便可實施的道德場所;同時,在八運轉向九運,能量轉換之際,在人生三層面中,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精神層面邁向靈性層面關節(jié)點,重新理順秩序,讓瓶頸突破的有利解決措施之一;祠堂文化的弘揚,能讓如今人們心靈空虛,難找到歸屬感,難得到愛與尊重,使自己心靈得以升華的場所。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高民族素養(yǎng),加強國家向心力,凝聚力,信仰力,讓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邁向共產主義社會,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利場所;祠堂文化也是炎黃子孫樹立民族自信心,責任心,正義感,推動民族積極向上,砥礪前行,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圣地。
祠堂文化的弘揚,不管是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個人,和泰康寧,完善自我;對家庭,長幼有序,和睦相處;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對國家,禮儀之邦,重振國威。
要讓華夏泱泱大國,揚眉吐氣,屹立東方,弘威八方,萬國來朝,盛況再現(xiàn);重振禮儀之邦,祠堂文化的弘揚,是最好不過!
那么,祠堂文化對我們有哪些益處呢?
一、 祠堂文化對個人益處
1. 祠堂文化對教育的軟實力有加強作用。
教育是軟實力的象征;學校的教育,大多是外在的知識層面與技能,對內在道德品德提升,自身素養(yǎng),尊老愛幼,敬師從長方面,普遍缺乏;對個人道德觀,價值觀,非常薄弱;對尊老愛幼,長幼有序,敬師從長,現(xiàn)幾乎是顛倒狀態(tài);每個人的問題,也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的問題。
從改革開放至今短短幾十年,國民的物質層面的確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精神層面也在成倍下滑,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如今是嚴重失衡,精神層面無形無相,法律法規(guī)難以規(guī)范,法規(guī)是針對有形有相的行為觸犯法律法規(guī)而定下的措施;從玄學層面講:人有三界,分三我:身我,心我,性我;身我是人的身體,身體有人皇管,人皇就是今天的法律法規(guī)。心我有閻王爺管,管人的命,人要是壞了良心,違背道德倫常,地府就降病,閻王管心我,也叫命我,但心我無形無相,人皇難以管,閻王有權管。還有性我,性我有玉皇爺管,人要是動了性,耍脾氣,天就降災,性我也無形無相,人皇也難以管。
人皇管的是身我,只有行為觸犯法規(guī)法律,人皇才來管;但在無形無相的心我,性我,看不見,摸不著,如何管?祠堂文化的建立,性我中的良知,心我的良心,自動顯發(fā),無需他作;良知是什么?良知是道規(guī)律,是順自然行,是清凈本然;如觸犯了性我,良知自動顯發(fā),使人心神不寧,惶恐不安;所以,良知會牽引心神,心神帶動行為。例如:某人做了一件不合道或缺德的事,他會覺得心神不寧,這個心神不寧就是外在行為不合內在的良知,也就是說:身、心、靈不在同一條線上,身心分離;身是心的顯化,心有性來相印;性凈本然,良知本存,身心性合,方歸大道,自然心安,心安理得;如違背,則心難安,三我偏離,身心靈分離,如行尸走肉;如身心靈三我一體,合光同塵,大道成矣。祠堂文化能讓三我規(guī)范,人界沒有一部法律法規(guī)能比祠堂文化更能規(guī)范三我同體,因祠堂有三皇的規(guī)范,如違背,三皇自會懲罰,雖從科學層面,不承認有三皇,但人的內心有三我的認可,誰也不敢造次。
2、祠堂文化能讓人認清“利”與“義”的利與弊關系
為什么如今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嚴重失衡,原因:一是受外勢力的誘惑與蠱惑;二是偏重抓物質文明,輕抓精神文明;三是導向偏離,“利”與“義”之間誰輕誰重,沒有正確定好位。今天子女不孝,個人婚姻問題難解決,離婚率高等等,重點還是沒有一個道的規(guī)范作核心定位,而在外求的名利上作定位,才讓今天太多人找不到方向感,找不到道規(guī)律的定位,偏離了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的規(guī)律,不但人間要遵守,天地人三界皆要遵守,誰也不可違背。如今是非常時機,只有重新審視道的規(guī)律,才能找到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只有按道規(guī)律思維作導向,才能找回樸實無華,真心實意,有情有義的淳樸生活,現(xiàn)今時代,講到“淳樸”,簡直成了一種“奢侈品”;只有按道的思維定位,廢除毒雞湯言論,才能重新?lián)旎孛褡宓呢熑涡模一卣x感,激發(fā)使命感,重振華夏雄風。
為什么如今之人,價值導向偏離了方向?原因是一切向“利”看,重抓物質層面,輕抓精神層面。當物質層面達到一定值,精神文明要跟上,如跟不上就會失衡。物質層面的名也好,利也罷,一切皆在外求,如繼續(xù)下去,還不回頭,就會往外道方向發(fā)展,這樣,會偏離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方向,偏離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舉個例子:如今的家庭婚姻,現(xiàn)離婚率達到歷史新高,每年還在上漲,結了婚后,生育率達到歷史新低;大齡青年,不想結婚的人,也是歷史新高,這些現(xiàn)象,是從古至今難以有過的事實。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現(xiàn)象?這不叫現(xiàn)象,應該叫怪象,原因是:一是外勢力侵蝕,毒雞湯灌入;二是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找不到道規(guī)律。三是在“利”與“義”上,利與弊定位偏離。找不到道規(guī)律,才讓婚姻家庭迷失方向,分辨不清是非黑白。
如今的戰(zhàn)爭,早已不是肉體的戰(zhàn)爭,而是經濟戰(zhàn)爭,科技戰(zhàn)爭,貿易戰(zhàn)爭,文化戰(zhàn)爭,早已從有形轉向無形的戰(zhàn)爭,轉向無聲無息的軟性戰(zhàn)爭,這軟性的戰(zhàn)爭,是直接催毀人的人性,讓人感知不到,聲無息,悄無音,慢慢在腐蝕我們的心靈,最可怕的是,好多被外勢力駕馭,但自己一概不知,還覺得這是自我意識,是自己想做的,還覺得自己在作主,這是最可怕的。
那些催毀人性的毒雞湯,會不知不覺侵蝕了人的價值取向,原因是沒有一個衡量標準作定位,這個衡量標準是什么?是道。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祖道文化。為什么大方向也迷失?原因是沒有用對人,沒有讓明白人來抓,包括現(xiàn)在的婚姻法,一改再改,婚姻法是保障家庭的根本,沒有安定的家,何來國?家破何來安定事業(yè)?常言道:“安居樂業(yè)”。如安居都難以做到穩(wěn)定,何來樂業(yè)?為什么會改了又改婚姻法?原因是決策者自己也迷糊,沒有道的思維,才讓外勢力乘機來攪亂,任何定奪,首先決策者要清醒,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些東西不是開會討論的,也不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而是決策者自己要清醒,什么是道規(guī)律;運用好道的規(guī)律,婚姻法自然會完善。
家國家國,國是有家組成,現(xiàn)家出問題,相當于國也成了問題。像人的身體,家是國的小細胞,細胞有病變,身體整體也會發(fā)生病變。現(xiàn)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而是內在。現(xiàn)高科技方面抓得很好,在防外力,但最怕的是,千防萬防,家賊難防;真正的敵人不是外在,而是內在,如內在被擊垮,那就會國將不再為國,蘇聯(lián)是最好的一面鏡子,蘇聯(lián)如此大的國力,如此大的軍事實力,由于內在思想被擊垮,最后照常瓦解;蘇聯(lián)是中國的前車之鑒,不可不警覺呀!
如何辦?
把“家風”抓起來。
誰來抓?如何抓?抓什么?
最佳辦法,抓“祠堂文化”。只有抓好祠堂文化,才能抓好更好的家風。
誰來抓家風?
同姓氏長輩有名望,有道德,有影響力,有文化的人來抓家風。
如何抓?
把現(xiàn)今還保留優(yōu)秀祠堂作楷模,去學習,去模仿,例如:廣東潮汕祠堂文化,也是相當不錯,同時,把孝慈文化作藍本,如:《道德經》、《增廣賢文》、《了凡四訓》、《論語》、《禮記》等等。只有抓好家,家強國才強;細胞健康身體才會健康。
抓什么?抓道德觀念,抓長幼有序,抓民族大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一半為農村戶口,三代以上幾乎都是農村戶口,企事業(yè)單位由本單位領導來抓,還有一半的人數(shù),幾乎是散游狀態(tài),當然有村,鄉(xiāng),鎮(zhèn),縣在抓,但對一般農村的村民,一年才開一、二次會,幾乎是散游狀態(tài)。如有祠堂文化,幾十人為一家族的同姓祠堂,讓有德性,有文化,有影響力的做祠堂的族長,每周一小會,每月一大會,把每個家族內的成員,讓家庭,婚姻,經濟、紅白喜喪壽都抓上去,互幫互助,互敬互愛,長幼有序,尊老愛幼,一起學習,一起遵照,家族成員有不良的風氣,加以教育,加以改善,哪有家不旺的。如今是當務之急,家風不抓,人口就會負增長,這方面要國家及有關權威部門不但要重視,而且要下達,號召,動員;那才是真正辦實事!為后世子孫造福,這是千秋萬代的大事!也是功德無量!
如何落實?可以十戶,二十戶作同姓氏祠堂一族,把政策落實下去,能補助的,適當?助,祠堂建立了,家族選族長,族長才會去盡義務,才會讓家族的家庭慢慢安定,家安定,社會才會安定,社會安定,國家才會強大。有了家的安定,才可安居樂業(yè),有了安居樂業(yè),才有心思繁殖后代;如果家都安定不了,何來有心思繁殖后代。如今的大齡青年數(shù)量,已達歷史新高,現(xiàn)婚介所登記,男女比例為1:9。女的嫁不出,男的也不去婚介所,不讓婚介所去幫助,直接躺平;現(xiàn)是非常時機,只有家庭安定,社會秩序才會安定。現(xiàn)在建祠堂,是最佳時機,讓同姓氏族的族長來抓,把傳統(tǒng)美德抓上去,發(fā)揚祖道文化,倡導內求,抵制外求,抵制毒雞湯言論,抵制外勢力的陰陽人,提倡仁義禮智信。那些結婚提出外求條件的,如:車,房,彩禮,達到后才嫁的,統(tǒng)統(tǒng)要抵制;一切向內看,看什么?看道德素養(yǎng),看上進心,看為人處事,看尊老愛幼,看人品。只有內求,看人品,看素養(yǎng),人品好才能長長久久,夫妻才能恩愛,才能白頭偕老;才能快快樂樂,心定身安,才能務實生活,工作,重情重義,才能生兒育女,延續(xù)后代。
有了祠堂,族長有族權與義務抓家族成員的婚姻狀況,讓家族內的每一個成員得以教化,培育出積極樂觀,重情重義,孝長尊輩,長幼有序,淳樸大方,合天心,順民意的優(yōu)秀子孫,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族人男的打光棍,女的嫁不出,有大家族的族長在帶領,族內眾成員的幫助,相信婚姻能水到渠成,順利解決。
3、祠堂文化能對個人能力提升與提高認知度。
祠堂是教人、育人、培人的場所,也是在學校里學不到,社會上無處學,提高個人素質,提升精神層面的場所;只有推廣祠堂文化,才能讓自己不斷完善,讓自己在道德標準上得以提升,同時,也是三歷中,閱歷提升的有利場所。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之地,如今時代,單靠學歷遠遠不夠;如今是21世紀信息發(fā)達的高科技時代,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之地,個人的能力不但要完善,而且要全方位提升。特別是今天的時代,今天的時代是“T”型人生涯的時代,不但要寬度,而且要深度;如單靠學歷,哪怕研究生與博士生,這一生不一定能過得好;為什么?因為人要成功,必須要三歷;一是學歷,二是經歷,三是閱歷。學歷是內在的理論體系,學校中能獲得;經歷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中歷煉獲得;閱歷是你的所見所聞,在磨練中,理論與實踐不斷總結,反省,探究;內在的學歷與外在的實踐相結合,同時與本性的道德良知相契,提煉出真正的認知度;這個認知度前題是需要場合來配合,才能總結,反省,探究出真知,祠堂是最佳場所之一。只有完善自我,提升認知度,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所以,祠堂文化,是培人,育人,提升認知度的“第二課堂”。建立祠堂,不管對個人,家庭,還是家族,社會,國家,有利而無害,也是為后世子孫延續(xù),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人與人最大區(qū)別,在于認知的高度,有了認知的高度,才能轉化到日常生活中,在應世處事中,無往而不利。例如:為什么有的兒媳不孝敬公婆?原因是認知度不夠,如認知度夠,將來自己也是孩子的公婆,現(xiàn)在對公婆的敬,也是贏得未來兒媳對自己的敬。認知度提升了,自然將心比心。如認知度不足,只看眼前利益,不顧后果,鼠目寸光;在社會上,自然會起伏跌宕中生存,生活;要拓展生涯,就會舉步維艱。只有認知到,才能行動到,行動到,才能得到,得到了才不虛度此生。
4、祠堂文化的建立,能提升社會的文明度。在《增廣賢文》上說:“養(yǎng)子防老,積谷防饑”。為什么如今的人都不愿生孩子,原因是看到的現(xiàn)狀太現(xiàn)實,生孩子只光付出,只光培養(yǎng),長大后,還要給孩子買車買房,辦婚事,只付出;結了婚后,孩子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甚至有的與父母兩地分居,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看父母一回,如今的案例大有人在;看到如此的現(xiàn)狀,要生的內心產生恐懼,早知道這結果,還不如不生,圖個清凈。由于所見所聞此種情況,人會產生自防意識,原因是把孝道文化丟了,沒有一個道德的標準去規(guī)范孩子,才讓孩子無法無天,目無尊長,不盡孝道責任。所以,弘揚祠堂文化,推廣孝道文化,才能回歸到正常的狀態(tài)。所以,要把祠堂文化重新?lián)旎貋怼?/p>
經濟在發(fā)展,物質層面不斷上升;但在精神層面,是在嚴重的塌陷與匱乏,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人人這樣繼續(xù)下去,還不加以改善,這個民族的人都不愿生孩子了,社會的新生力就會下滑,國家就會老齡化,然后會走向萎縮;像2022年,全國的人口出生數(shù)才956萬,這與四、五十年代的舊社會比較,還不到五億中國人口時的出生數(shù),如今是十四億的大國,才這點出生數(shù),是嚴重的失衡。為什么一個個不想生,不愿生,原因是生了孩子,看不到孩子的希望,看不到孩子的孝道,同時,各種壓力也大,不如不生。這是誰的錯?是毒雞湯,是外勢力蠱惑,是把祖道文化丟了,才會心智模式偏離了“道”的軌跡;一切在外求,迷失了方向,才導致今天的現(xiàn)狀。如何辦?重新認清外勢力,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認知祠堂文化,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發(fā)揚與推廣,才能讓人心與天心合,社會才會有序發(fā)展,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會強大。如今時代,知識學了,但文明丟了;什么才是文明的社會標志?當一個人失去勞動能力之后,能有存活的機會,這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標志。
不是叢林邏輯,比如獅子與猴子動物;如是猴王,猴王老了后,別的猴v就會來欺負他,最后,如遇到病痛,很難活下去。但人不是動物,人受傷了,得病了,衰老了,所有人要考慮,他如何活下去,這就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在很多考古當中發(fā)現(xiàn),如果這個部落里面的人,有的人骨頭斷了,后來又長起來了,就代表這個部落很文明。如不文明,他斷了腿,就不能覓食了,那就死了;如能活過來,能夠恢復健康,那就說明有人在幫他,這就叫文明社會。所以,養(yǎng)兒防老,是文明的標志,但如今能防老多少?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還是社會文明的退步?大家是不是都值得深思?
當然,現(xiàn)國家出手來幫,也是件好事,但這并不完全是文明的標志,華夏文明有華夏文明的禮儀之邦,與西方國家不同,錢是死的,人是活的,國家出錢來幫,與人自動發(fā)心來幫,兩者性質是不同的;如重點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建立祠堂文化上,來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相信,家庭的離婚率降低,婚配率與生育率會大大提高。
將來,世界要向東方看齊,文明才能得以延續(xù),因東方文明是與天心相合的文明,東為仁,仁與性合,性合大道規(guī)律,也是上天選定的天選之國,幾千年文明,為什么中國文明一直長存,這是上天的呵護,要把中國作為文明延續(xù)的標榜,要讓各國按道規(guī)律運行的天選國,如果天選之國迷失了的方向,何來作模楷?所以,有關權威部門,要重視起來,尊老愛幼,長幼有序,敬師重長,敬天地君親師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那些無溫度的金錢解決不了根本,搞得不好,適得其反。為什么會適得其反?
因為人的價值導向只有二個,要么外求,要么內求。一旦外求,人就會往外求趨向,趨向外求一定位,就會等待獲取,如達不到,就會怨天尤人。如內求,會自我激勵,排除萬難,沖破重重困難,完善自我;同時,內求能完善人格,因為良知在作向導,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是自動顯發(fā)的。如給了錢,等于引了外求的頭,這頭一開,人的思維定勢就會往外求攀緣,接下來的就是等待,達不到,就會說社會的不公,國家不負責任等等。講個故事,為了讓人更深刻理解內涵。
從前有一個老畫家,他把一生中最理想的畫放到大街上,讓人家提提畫中的缺點,最后,一張大大的白紙,全是提上畫中的缺點,搞得老畫家失去了信心,回家后久久難以熟睡,老畫家的愛人知道后,叫老畫家畫同樣一幅畫,讓人家提提畫中的優(yōu)點,第二天老畫家按妻子說的去做,讓人家提提畫中的優(yōu)點,整張大大白紙?zhí)岬娜莾?yōu)點。同樣的一幅畫,由于導向一變,結果完全變。
我要講的是,國家給老年人適當補助點可以,但不宜過火,一旦開了頭,老年人的思維導向就定為外求,外求就會等待所取,十四億的大國,一旦遇到特殊情況遲發(fā)或不發(fā),就會引起情緒,怨恨,不守信等不良言詞,畢竟中國是個人口大國。
只有內求,向傳統(tǒng)文化學習,才能顯發(fā)良知,才能有溫度的愛,老人需要的是有溫度的愛,而非真要無溫度的錢,一切從心抓起,只有從心抓起,才能讓人感到溫暖;反之,不從心入手抓,外求抓,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會越來越淡,功利性會越來越強,將來,保家為國的人越來越少。因為錢是“利”,利在誘惑,人的思維定勢為外求,外求一調動,內在的心智模式發(fā)生轉變,那些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都會蕩然無存,這樣下去,就會把五千年的文明毀于一旦。
上下五千年,為什么中國文化得以長存?原因是中國文化為內求文化,也就是仁愛為主導;根據五元講:東為“元性”,西為“元情”;性是東方,內求得性,性與內求本源合;情為西方,情為后天,后天為外求;外求為有相,有相必有時間性。只有內求,內求為性,性為無相文化,才恒久不滅。為什么其他文明古國滅絕?唯中國文化恒久長存?因為其他文明不懂道的規(guī)律,掌舵者不明規(guī)律,在外求,才讓自己的文明滅絕。中國文化歷來有掌舵者,每隔幾百年必出一明白人來掌舵,這是天道給東方古國的呵護,也是華夏民族的福音,每當關鍵時刻必出掌舵者,只有往內求,才會恒久長存;外求與內求只是一念之差,但能關系到文明的生死存亡。
我們聽過東北一對老夫妻養(yǎng)天鵝的故事吧?天鵝是遷移動物,當一對老夫妻看到冬天來臨時,天鵝要遷移到南方生存,夫妻倆搭棚給天鵝安家,給天鵝喂食,后來天鵝不遷移了,前面些年,一對老夫妻一直在喂養(yǎng),沒有問題,天鵝也不遷移了,后來老夫妻年老了,一一離世,天鵝到了冬天無人喂養(yǎng),天鵝最后都被活活餓死。中國有中國的文化,與西方不一樣,為什么七大文化古國,唯中國經久不衰,原因是中國走出了道為核心的文化,那些外求的國家,如還不改變思維定位,遲早一天,也會像天鵝一樣的下場,只是時間問題。
那如何辦?如何抓?抓道德素養(yǎng),樹立孝道文化,讓仁義之心大于利益。一個民族,如為利,哪怕一個企業(yè),一個家庭,還是個人,以利益放首位的,最后必將滅絕;為什么如今的婚介所,每個城市有大批剩女,原因是外求,外求物質的,沒有一對婚姻有好結果,因為不合天道。外求為有相,有相必會有時間性,只有內求,內求得無相,無相才可恒久長存。
也許你會問,不講利,那講什么?要講“義”,義是情懷,義是正義,義是公眾利益,義是大愛,義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潔品德。如講“利”,利是欲望,利是利益,利是利欲熏心,利是自私自利,利是唯利是圖,自然是見利忘義。
也許有的人會說,時代在進步,生兒育女也可以不做,讓現(xiàn)在的AI機器人去做,這不是很好嗎?這不是好現(xiàn)象,是不道德的行為,為什么?因為生兒育女是人在六道輪回中,人道必須要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考驗,也是女性修行路上生死關的考驗,如沒有生死關考驗,就不會懂得珍惜;如沒有自己親身護養(yǎng),就會缺乏親子關系的親密度;如沒有自己親手護養(yǎng),就不會有母子連心感覺;如自己不去護養(yǎng),就難顯大愛;如自己不去護養(yǎng),就失去了你來紅塵的體驗;體驗是借假修真的歷煉,如失去了借假修真,你下紅塵干什么?不如不來。
不經生死關,不經歷母愛,父愛,要你去肩負重任,是很難能擔當重任,因為你沒有親身經歷人情冷暖,生死考驗,沒有親身經歷母愛的偉大,父愛的堅韌,光靠意識想象,是得不到維度的提升;沒有親身經歷,還不如不來這個娑婆世界;我們來這個娑婆世界,是讓我們親身體驗,親身經歷,才能讓我們這個靈魂升級;為什么天人在六道中,很難修上去?因為天人是色界與無色界天,沒有這個有形的身體,很難體驗到,體驗不到心靈的困苦,沒有困苦,何來走出一條生路?要走出生路,首先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自然缺乏精進,沒有精進,何來提升維度?更談不上修成就了。
所以,靈魂是借我們這個肉身,是借假修真的過程,如沒有讓我們親自去體驗酸甜苦辣,體驗七情六欲,體驗喜、怒、憂、懼、愛、憎、欲,何來明白生命的痛苦與樂趣。
我們來地球的目的,是來提升維度,有體驗,才能明白到快樂與痛苦,有痛苦,才能讓我們看破;有看破,才能放下;有放下,才會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才會心態(tài)平和;心態(tài)平和,才能和諧平衡;和諧平衡,才是道之根本。
在家族中,親密關系是最難修的,對外人,可以禮貌對待,打交道是一時的,有時間性的;但在家族中,是時時刻刻面對,低頭不見抬頭見,在時刻中,能保持內在的清凈心,這是最難的功課;有了祠堂的常常相聚,也是對人性的考核,是否你在族人中保持六和敬,是對情商,智商,逆商的考驗,所以,有句話叫,“大修隱于市,小修隱于寺”。這個世上,人是萬物之靈,主導有形的世界,如人對了,一切都對了。就相當于小男孩拼撕爛的地圖,地圖另一面為人的頭像,人的頭像拼對了,另一面的地圖也是對的。人對,才是修身,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
有了祠堂文化的教育,如今的人販子,小偷,炸騙犯,拐賣兒童,以權謀私貪官,外勢力陰陽人等等,社會上一切不良風氣全能泯滅。為什么不良之風能泯滅?因為有祠堂文化的教化,家族的族長有權有義務去抓,抓的不但是有形的身我,還有無形的心我與性我;雖無形,但每個人的天魂與地魂知道,良知與良心在作衡量,自然有敬畏心,有了敬畏之心,誰敢犯錯誤,犯錯誤就等于把自己在地獄里陷。但如果沒有祠堂文化,這些方面認知不到,認知不到才無法無天,做荒謬絕倫的事。有了祠堂文化引領,就會意識到,認知到;認知到后,讓他做壞事,他也不敢了。所以,國家要強大,首先要強大每個人的心,心要合天道,心要尊天、敬地、愛人的意識,有了這個意識,才會有民族意識,才會有向心力,才會敬天地君親師。
能尊師重道,尊天、敬地、愛人,才能有責任擔當,不被外勢力金錢誘惑而忘本出賣。才能凝聚民族意識,團結一致;家族一家親,如同手足,互敬互愛,尊師重道,啟發(fā)心智。有了祠堂的教化,哪有家庭不和睦,民族不團結,國家不富強的道理。有了祠堂文化的教育,自然有凝聚力,向心力。
真正的強大,并不是外在的強大,而是內在心的強大。例如:自然界的動物也一樣,牛與馬很壯大,比狼,虎身體都大,但還是被身子小的狼與虎吃掉。相當初,蘇聯(lián)非常強大,在1990年,蘇聯(lián)軍隊399萬人,坦克與裝甲車15萬輛,戰(zhàn)斗機1萬架;核彈頭3萬多枚,洲際導彈近2000枚,保衛(wèi)了祖國嗎?沒有。2千萬的共產黨員,保衛(wèi)蘇聯(lián)共產黨了嗎?沒有。被顏色革命干倒的那一批,沒有一個不是亡于思想瓦解的。如今的華夏要強大,要有生命力,重點是人的內在,以及后繼人的國民素質。祠堂文化正是為每一個家庭家族光宗耀祖,重整旗鼓,再顯輝煌的有力場所,有了祠堂文化熏陶與教育,社會上不良的風氣就會逐漸消融,正能量會重振雄風,華夏禮儀之邦重振大國風范,屹立于世界東方。
二、祠堂對家族益處
1. 祠堂對家族的家庭婚姻有促進作用
為什么對家庭婚姻有促進作用?因為有了祠堂,有關大事,家族的族長有權監(jiān)督與義務教育,如婚姻大事,族長有權過問,如家庭夫妻之間鬧矛盾,族長有調解權,做雙方思想工作,不像今天無祠堂家族,一個個私下為所欲為,有了大家族的族長做后盾,不再盲目,不再草草了事,家族有家族規(guī)矩,如觸犯了族規(guī),族長有刑訴家規(guī)權。國是家組成,有家才有國,以往時代,都是講“家國”,例如:《春秋繁露·竹林》中講到:…家國安寧。《魏書司馬昱傳》中講到:…家國之事。所以,有家才有國,家為居所,安居才能樂業(yè)。如今的家庭像盤散沙,以前社會各家各戶都有祠堂,如家族的某個人做錯了事,觸犯了其他異姓家族,對方找族長,一切有族長定奪,也不需要官員解決,族內的人自己處理。古代犯罪的人非常少,因為族長時刻在抓道德規(guī)范,不讓自己的族人觸犯法律,法規(guī);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如今社會,受西方外勢力侵蝕,毒雞湯侵害,女性的貞操不節(jié)制,性的開放成普及,這對家庭婚姻穩(wěn)定起決定性;國家要穩(wěn)定發(fā)展,首先家要穩(wěn)定,家不穩(wěn)定,無心思去工作,等于家破,家破的人,情緒低落,哪有心思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我們來看看從古至今還保留祠堂的家族,例如:江蘇無錫錢氏家族,一直家里有祠堂,這個家族長盛不衰,一共走出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有:錢玄同,錢穆,錢鐘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這些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頂尖的大科學家,大文學家,他們都是同一個家族,而如此顯赫的家族,背后有一個長盛不衰的秘密,就是祠堂文化,在祠堂文化中,分四部分,一是個人,二是家庭,三是社會,四是國家;對應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祠堂家訓中,每次祠堂聚會,首先誦讀家訓:“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單獨這四句錢氏家訓,已經向圣賢看齊,忘我利他大愛精神,單獨這四句,己合天心,前人的訓誡入耳入心,成為后人的行為準則,哪有后世子孫不出息之理,所以,弘揚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當務之急。
2.家族祠堂有互幫互助作用
家族的祠堂下面是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還可以相互幫忙,例如:錢偉長先生,父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猝然間過世,正在蘇州讀書的錢偉長,眼看貧困家庭,失去唯一收入,一家六口人,竟無隔日之糧,當做好退學準備,錢偉長的四叔,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錢穆先生提出,要全力資助他念完高中,錢氏家族的家庭成員知道,各家庭常年為他家提供救濟糧,就在這薪火相繼的努力下,才讓錢偉長日益成長,最后成為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這就是祠堂文化相互幫助的力量。
3.祠堂是家族的“第二課堂”
如今社會,普遍是家庭為單位,難有家族為單位,特別是北方,幾乎難找到祠堂,沒有家族祠堂的家庭,幾乎像盤散沙,對于道德素質觀念,非常薄弱;沒有家族祠堂文化的教化,很多方面是靠自己去悟,學校學不到,家庭難以教;所以,祠堂文化的推廣與發(fā)揚,是當今時代首當其沖大事,也是利千秋,益萬代的大事。我們來看各企事業(yè)單位,學校,工廠等組織機構,一般這些組織機構每周一都要開立會,總結,點評這周的實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人有成長機會;但唯一家庭這個組織機構,幾乎沒有團體組織,如有祠堂這個組織機構,對家族還是家庭有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有促進作用,同時,也能減少家庭的各種不利因素。家庭的和睦重在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但在現(xiàn)實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矛盾,需要有人點化與協(xié)調,才能讓家庭更加和睦,有了祠堂文化的族長,就能化解這些不良點。所以,祠堂文化的弘揚與推廣是當今時代,提高生育率,增強國民素質,抵制不良風氣,增加民族團結意識,增加國家向心力,凝聚力,信仰力的最佳有利武器;國是家組成,家是人組成,人的心強大,家國才會強大;心是一切源動力的根本,心正立無明,德養(yǎng)浩然氣;祠堂文化正是樹立我們正身,正心,正意,正言,正行的場所;身強得康壽,心強定四方,意強頂萬敵,言強壓千軍,行強定乾坤。
三、祠堂對社會益處
1、祠堂文化,能對社會有和諧穩(wěn)定作用。社會要穩(wěn)定,首先要人心穩(wěn)定,人心的穩(wěn)定,離不開家庭與家族的教化,單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在古代,貧困家庭根本上不去學,好多教化是在祠堂立規(guī)矩,定家法,在祠堂學習成長。如今,經濟條件對上學不是問題,但學校教的多數(shù)是專業(yè)知識,對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普遍薄弱,如有祠堂文化,等于開設了人生的“第二課堂”。如沒有品德修養(yǎng),人容易被外緣誘惑,偏離了本性的良知,容易被外勢力的誘惑或蠱惑而動搖內在之心。每個時代,都會有社會各類人的暗底侵蝕,傷害自己同胞,原因還是被利益所誘惑,缺乏道德標準,自然會偏離責任感,正義感,使命感。如何讓良知發(fā)揮,與本性合,只有內求,良知在內求的本性里;有了祠堂文化界入,導向內求,本性顯發(fā),就會“義”當令,從原有的“利”轉向“義”,義是正義,義是大公無私,義是大愛,義是民族大義,只有“義”大于“利”,社會才會和諧穩(wěn)定,長期發(fā)展;哪怕有瓶頸,也會突破;如“利”大于“義”,社會,國家遲早要消亡,文明會終止。為什么?因為違背了天道運行規(guī)律,上面已講,“義”是無相行為,“利”是有相行為,有相必有時間性。
社會是家族、家庭,人群組成,如家族,家庭的人心正,以義為重,良知當令,外勢力是侵蝕不了。《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如果我們心存正氣,外邪侵蝕不了。今天的腐敗分子,陰陽人,外勢力,是因為缺乏道德教育,才讓自己迷失方向,讓自己走上一條萬劫難復之地。那些為利,出賣同胞的人不忠不孝,不但在人間被唾棄,到陰曹地府還會罪加一等,不要不信。但最可惜的是,是他自己,因為違背了良知,相當于傷害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將來來世做人也很難修成正果,因為根的種子良心壞了。其實,每個人都愿意做個忠君愛國的好人,為什么會偏離?答案是沒有一個良好教育的道德場所,才導致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當然,如痛改前非,棄惡從善,還是有希望的;所以,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但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有益無害,是真正富國強民的有力保障。
2,祠堂文化的弘揚,能杜絕很多不良的社會風氣。
那些做壞事的人,并不是天生想做,而是沒有良好的教育,認知度不夠;有了祠堂文化,族人可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走上正道;如社會上有地痞惡霸,有了祠堂文化,地痞惡霸也會棄惡從善。為什么?因為地痞惡霸也是人組成,人是有家族管教,如張三、王五是地痞惡霸,家族人會互相監(jiān)督,族長有權進行教育,如不聽,適當時候用族規(guī),除非你不是人,有人就有祠堂的族長在管教,那些拐騙,偷搶行為,如一旦被發(fā)現(xiàn),族長有權過問,行家法,同時,族長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族人犯錯誤,丟自己族人的臉。所以,家族的軟性教育比法律法規(guī)更有效。
3,弘揚祠堂文化,能給族人顧后路,起保障。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任何時候,無人能判斷明天的太陽會如何?如有了祠堂文化,哪怕一個家庭解不開鍋,有家族的族長發(fā)起,來幫助同姓族的家庭,上面錢偉長的例子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版,所以,祠堂文化能解決很多村鄉(xiāng)鎮(zhèn)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
人在世上,就會有跌宕起伏,月圓月缺,此起彼伏,每個人都需要有個良好的家庭保障;如今時代,保障用到保險上,保險與家族人情比,家族人情比保險顯得更有溫度,讓人更溫暖;所以,弘揚祠堂文化,是給族人,萬一有事,給家庭相互幫助的有力保障。
四,祠堂文化對國家的益處
1. 祠堂文化的建立,能對國家軟實力更堅固
國家要在世界東方揚眉吐氣,把華夏泱泱大國,重振雄風,禮儀之邦,發(fā)揚光大,軟實力尤為重要。例如:毛澤東,周恩來在世時期,中國才解放,國家一窮二白,但在軟實力方面,沒有輸過哪個國家,也沒有讓哪個國家看不起。中國有句老話:“人窮志不窮”。華夏文明古國,軟實力與硬實力一直很強大,就最近一、二百年,才被拉下,如今國門打開,世貿組織進入,經濟GDP已世界前例,但在軟實力方面,還遠不如從前,祠堂文化的弘揚,對華夏文明的復興,禮儀之邦的重振,軟實力的重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 祠堂文化的建立,為世界文明的延續(xù)做榜樣。
我們來看世界歷史的文明,為什么世界文明古國,除中國外,都不存在了?為什么會消亡?唯中國文明五千年,經久不衰,文明不倒,原因是上天呵護,每五百年會降一明白人,重振旗鼓,重振國威,樹立道的思維,才不會把文明泯滅;當偏離了道的方向,馬上會出現(xiàn)引領者,不讓道偏離了方向。那些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古羅馬,古瑪雅等古國,就沒有那么幸運,找不到道的方向,認知不到后果,以外求為定位,才讓自己的文明絕滅。外求為有相,有相必有時間性。將來世界要有序發(fā)展,唯中國文化才能引領,因為中國文化是道的思維,一切內求,內求為無相,無相才恒久長存;那些為名為利的外求國家,遲早會被歷史的車輪拋棄,只是時間問題;如要恒久發(fā)展,唯中國文化不可。當然,如國外反省到,總結到,也往內求,求到無相為思維定勢,也能恒久發(fā)展,但愿全世界都能認知到這一步。
3. 祠堂文化的建立,能為世界各國人民帶向光明,回歸本源。
將來,國家的興衰,最終取決于內求還是外求,那些反省到的國家,最終會向中國來取經,有了無相啟發(fā)心智,最終發(fā)現(xiàn),你、我、他全是“一家人”,只是換一個皮囊而已,在生死輪回中循轉六道;無緣不聚,無緣不識,前世不欠,今世不見,今世相見,必是相欠。那些為他人做圈套的人,陷害對方,以權制衡的,最后傷害的,必是反噬到自己;你去傷害他人他方的,將來來世做人,必是你前世所欠之地來償還你前世欠下的業(yè);最終會自作自受,自討苦吃,明白到這一步,一切皆是因果。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是來提升維度,并非外求,外求最多,無一點物質帶走,帶走的是你自己造的業(yè)力與修為;俗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你的財富累積,是踩在千百萬人的血汗錢,才成就了你今世物質層面,你雖然有了今世的物質,但如果不是正業(yè)獲取,你下世還得來自己償還欠下的業(yè)債。人世間的瀟灑,有錢,有權,為所欲為;不代表陰曹地府瀟灑,為所欲為;人是被陰陽氣數(shù)所控,才有六道輪回,不可不信。所以,只有明白到,相信到,認知到,才會發(fā)生改變。
等你清醒到來的一天,忽然明白,哪有國與國之分,哪有膚色與膚色之分,哪有民族與民族之分;哪有性別與性別之分,都是曾經的自己在輪回在作為;“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是大腦思維的分別意識在作梗,才讓自己迷糊,分你、我、他;最后明白到,全是一家人。你是我來,我是你,他是前世你我身。
最后一偈共勉:
大千眾生同靈生,
落到紅塵體驗本;
哪知迷戀外求真,
灑手輪回罪孽行。
迷!迷!迷!
醒!醒!醒!
山逞強,水守弱;
海底曾淹大西國。
傲什么?嗔什么?
名利倒臺,高升必墮;
規(guī)律無情,循環(huán)往復,
抱元守一,大道可成;
看破放下,自歸家門。
——元歸——
本文作者介紹:
章羨仝,男,浙江紹興人,現(xiàn)駐中華文明的起點上古昆侖山、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當代風水名家百強,百名行業(yè)杰出人物,《名家推薦》欄目特邀嘉賓,中國影響力人物數(shù)據庫收錄名家,《決策中國》智庫聯(lián)盟副理事長,現(xiàn)任河北祥圓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章羨仝老師也是千年歷代單傳姓名學隱派傳承人,道家全真派傳承人,道家正一派傳承人,佛教唐密三十五佛大禮懺傳承人,大道風水傳承人,易數(shù)神斷傳承人,玄學九天道法傳承人,借物煉心——“生活道”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中管院(中國科學管理研究院)聘請章羨仝為“品牌強國科技智庫專家”。
章羨仝對《易經》風水學、外應學,奇門遁甲、易數(shù)神斷,佛學、道學、儒學、中醫(yī)、玄學、太極、琴棋書畫、茶道、香道頗有造詣。在從事教育工作前,章羨仝曾是一名軍人,愛好廣泛,曾搞過二次“個人書畫展”。退伍后經商,曾是六家公司,一家學校,一家雜志社投資方,職務是董事長、校長、社長。接了千年歷代姓名學單傳后,師找徒,傳男不傳女,一脈相承后,一直從事有關傳統(tǒng)文化工作。章羨仝老師為了體驗僧人生活,專門在泰國短期出家過托缽生活,他的使命,“如何讓世界大同”是終身奮斗目標,自創(chuàng)“借物煉心”——生活道,受廣大修行愛好者的青睞與實修。讓人類開啟智慧,回歸本源,也是他終身追求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