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46歲的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回憶了童年的妙趣生活。該散文早已寫入語文教材,成為中國人的必讀文章。如今,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依然風景優美、郁郁蔥蔥,不少人跟著“課本”踏春。
近日走進百草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燦燦的油菜花,一眼望去比人還高;旁邊是比較低矮卻十分茂盛的芥菜,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油菜花和芥菜指的就是春天里的‘碧綠的菜畦’。”魯迅故里講解員陳佳蘭受訪時說。
重溫課文,魯迅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如今,在1000多平方米的園子里,石井欄、皂莢樹、泥墻根等能找到對應的實物。這片百草園給童年的魯迅帶來了無限樂趣,也給當代青年留下了深刻記憶。
“我看到了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正在讀初一的姑娘嚴可柔受訪時興奮地說。
近距離觀看油菜花,小蜜蜂在花朵上采蜜,黑蝴蝶、白蝴蝶繞著花田翩翩起舞,儼然一幅動靜結合的生動畫卷。來自金華的嚴可柔雖然是第一次走進百草園,但她對于這里的場景“很熟悉”,“這是上個學期剛學過的課文,全部都背下來了。課文里的每句話,好像都能找到影子,感覺特別奇妙”。
百草園原為周氏家族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魯迅曾經回憶說:“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眼下,一睹百草園的春日盛況,感受魯迅的童年時光,已成為熱門“玩法”。陳佳蘭表示,近期,魯迅故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春游,包括上海、杭州、嘉興、金華等紹興周邊地區的學校師生。
不虛此行,是帶隊到紹興春游的一位上海初中老師的切身感受。他受訪時談及,“百草園是魯迅先生的童年記憶,也承載了我們每個人‘學生時代’的記憶。春天百花齊放,百草園看似是一片菜園,卻藏著無限的童趣、童真,是美好的象征。”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百草園在不同時節會種植不同的時蔬,包括玉米、茄子、南瓜、毛豆等,并由專人負責打理,為人們了解魯迅、讀懂魯迅提供一扇生動的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