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老烏貨”是威海民間對陶制器皿的統稱。因不添加化工原料,且不上釉掛彩,這些日用陶器多呈現灰黑色,故稱“老烏貨”。“老烏貨”傳統制陶技藝是一門源自威海本地的傳統技藝,手藝人一般挖本地的原生淤積土(俗稱:烏油膏泥)當作原料,后經過洗料、過篩、練泥、做坯等工序后,放入窯中低溫燒制即可。2023年,該技藝被列入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承載著無數威海人記憶的“老烏貨”在當前已經成了徐安明嘴里的“小眾貨”。因為知名度較低,這些造型簡單、圖案粗獷的“老烏貨”逐漸被人遺忘,少有出售,讓徐安明感到十分惋惜。
徐安明是個“50后”,祖上有燒窯的經歷,他從小就在窯廠玩耍幫忙。在他的記憶里,每年年初,叔父兄長就和工人們進廠,修理場地、備柴集土、維修窯室,為正式燒制做好準備,開始一年的“老烏貨”生產。“我覺得這些老手藝就這么流失太可惜了,應該傳承下去。”徐安明說。
抱著對窯廠和“老烏貨”的感情,徐安明在退休后成立了自己的陶瓷藝術工作室,開始研究已快失傳的威海“老烏貨”燒制技藝,這一研究,就是十多年。
受原料的影響,陶器較容易出現重金屬超標的問題,這也成了徐安明近幾年研究的主要方向。他曾采集過幾十種陶土標本,逐一研究并檢測每種礦土的成分含量,然后再進行對比試驗,最后確定了最適合制陶的泥土。
“我從前年開始為這項創新技術申請專利,希望能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更多改善。”技術創新后,怎么提升“老烏貨”的知名度仍然是困擾徐安明的難題,“一開始這些陶器的銷售狀況并不好。”
讓徐安明感到驚喜的是,參加進博會后,這個縈繞在他心頭的難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一開始我是不太敢參加的,覺得參加這種規格的展會,成本難以承擔,也不敢保證效果會怎么樣。”
重重猶豫下,徐安明還是決定冒險一試,選擇帶上十幾款“老烏貨”奔赴上海參加進博會。讓他驚喜的是,初次參展的效果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我一下子接待了很多有合作意向的客戶,訂單也多了不少,一些其他省份的代表團也和我們預定了產品,進博會真的是個大舞臺啊!”
進博首秀的成功讓徐安明欣喜不已,因此他很早就決定要參加第七屆進博會。今年,他帶上了新設計的“老烏貨”來到進博會現場,“我特意為這屆進博會準備了新品,這次心中充滿了期待,效果也的確很好,我決定明年再來。”
據徐安明介紹,通過參加進博會,被他視作“小眾貨”的威海陶器獲得了更大的曝光度,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喜愛,“現在的訂單比之前多了不少,已經不局限于威海地區了,感覺‘老烏貨’走得更遠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