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押加,來自藏語,意思是大象的脖子。因為比賽時,選手是趴在地上,分別向相反的方向拉爬,形態很像大象,所以又叫“大象拔河”。選手按照體重分為5個級別,并以腰帶的顏色區分為紅藍兩隊。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比賽現場,選手們都是短衣短褲,手上沒有任何輔助器材,只有一條6米多長的紅色押加帶套在選手的脖子上,帶子從兩腿之間穿過,選手的四肢著地背對對方,向自己的前進方向用力,誰先把中間的吊墜拉過河界就算贏了。比賽是三局兩勝,一般一聲哨響之后,不到一分鐘勝負就產生了。但是也有例外,昨天,新疆代表團對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代表團的時候,就出現了罕見的六個回合,雙方勢均力敵,僵持不下,選手滴下的汗水在地板上都形成了一個個小水洼。這種巔峰對決,看的觀眾是既緊張又過癮。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由于押加起源于西藏等地,所以我也專門采訪了一位藏族選手來介紹“藏式玩法”。他告訴我,每逢節假日或農閑時,在牧場或田間,人們常常把背帶或腰帶連在一起,以游戲的形式練習或進行比賽。所以,和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一樣,押加也是大家在勞作之余,為了鍛煉身體、增進友誼而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競技活動。今年,全國有29個代表隊參加押加比賽,北起黑龍江南到臺灣,押加已經不僅是一項競技運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民族團結的象征。
成績+友誼,場上場下收獲滿滿!
30歲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選手連德安,今年是第二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押加比賽了。在這個賽場上,他全力拼搏,不僅收獲了成績,也收獲了濃濃的友情。
24日上午,在85公斤級押加比賽中,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和黑龍江代表團展開對決。隨著一聲哨響,系著紅腰帶的連德安發力沉穩,勢如破竹,連續戰勝對手,也贏得了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而在另一個比賽臺上,新疆代表團選手哈那提同樣發揮出色,同樣以2:0的比分戰勝了對手。比賽結束后,連德安專門到選手休息區感謝新疆老大哥賽前的指導和幫助。
連德安和哈那提相識于2019年的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盡管他倆沒有同臺競技,但最終都站上了領獎臺,新疆代表團是那年的一等獎,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則獲得了三等獎。近幾年來,兩個團隊在線上線下沒少切磋和交流,連德安很佩服新疆大哥們的實力。
連德安是臺灣的一名雪橇運動員,在老師的介紹下,他接觸到押加這項運動后,逐漸愛上了這種考驗耐力與意志的角力。
兩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像一扇窗打開了連德安的視野,讓他對大陸的風土人情充滿了濃厚興趣。他想去新疆大哥的家鄉和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這次來三亞,他也計劃在忙碌的比賽之余,觀看更多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也把這些見聞帶回臺灣,讓更多人了解。
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團押加選手 連德安:如果有機會,當然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我覺得四年一次的運動會把大家團結起來,跟以前的好朋友聚在一起,一起為運動努力加油。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 許滸 吳凱俊 王博豐 石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