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掛歷已有40多年,將收集的掛歷展覽,不少人慕名前來參觀
深秋北京,西四的灰墻胡同中,一紅色招牌極為顯眼。不到一米五寬的門口,左右兩邊分別擺著紅底白字的“中國掛歷文化傳承”“網(wǎng)紅金大爺掛歷展”,像是對聯(lián)。門頭掛了12本紅色小掛歷,做“橫批”。
這里,被市民稱為“北京最后一家掛歷店”。店主金大爺說,很有可能明年這家店就沒有了。
承載了40多年回憶的小店
金大爺,本名金安光,78歲,地道北京人,賣掛歷已有40多年。
40多年前,金大爺在平安里賣雜志和掛歷,后來平安里改建,才搬來這里。金大爺?shù)牡暌郧敖?ldquo;掛歷地圖動漫京華書店”,后來他專心收集掛歷,店名也變成了“掛歷金大爺”。
一進門,一本1988年的“大美人掛歷”映入眼簾,掛歷旁掛了張寫著“您好”“hello”的雙語硬紙板,紙板已經(jīng)泛黃,邊緣也已褶皺翹起。
20多平方米的小店分成里外兩間,屋子里的每一面墻壁都掛著三四層掛歷。讓本就不大的屋子更顯擁擠,過道也只能容下一人通行。
一晃40多年過去,泛黃的墻壁被層層疊疊的掛歷遮蓋,隨手一翻,就能看到四五十年前的掛歷。山水戲曲、古今名作、紅樓夢、明星肖像;四開的、對開的、全開的……各種主題尺寸掛歷應(yīng)有盡有。金大爺指著墻上幾十年前的掛歷說:“這些都是藝術(shù)品,很多人買來收藏的”。
金大爺回憶,掛歷當(dāng)紅時,更多的是單位集體來買,“都是以車為數(shù)量單位購買,那一車好幾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后來,電子產(chǎn)品普及,掛歷不再是剛需。
掛歷店、生產(chǎn)的廠家都越來越少。現(xiàn)在,金大爺?shù)膾鞖v只能由南方的廠家快遞發(fā)貨來。因為賣的時間長了,金大爺和廠家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都知道我要哪種,到時候給我送來就行了。”
11月26日一下午,店里只來了兩個顧客。與往日的顧客不同,李大爺買了11本掛歷來送人,“我來這里要騎10里地,每年都來,已經(jīng)來了20年了。”李大爺說,掛歷當(dāng)紅的時候,過年送別人掛歷是一件很有格調(diào)的事情。
“來這兒的都是老年人,也都是老顧客,他們每年都來。”金大爺說,“有些搬走了,就讓兒子女兒開車從昌平、順義帶著過來買掛歷。”不少顧客對金大爺?shù)牡?ldquo;門兒清”,挑中款式后,自己就從角落的庫存里找,付款,離開,一氣呵成。
在這里,時間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每次送走一位顧客,金大爺就附上一句“明年見”。
掛歷中有情懷,也有記憶
金大爺將收集來的不同年份和主題的掛歷做了展覽。“這些掛歷體現(xiàn)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每一年都是不同的主題”,金大爺指著1966年的掛歷封面說,“這是當(dāng)年上山下鄉(xiāng)的”。
墻上的掛歷,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是勞動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七八十年代,大多是富有革命精神的標(biāo)語;再往后,掛歷款式豐富起來,山水畫作、明星照片、美女豪車、卡通動畫……
掛歷雖然一層疊著一層,但哪個年代的掛歷在哪個位置,金大爺非常清楚。用挑桿挑開最外層的掛歷,1955年的掛歷露了出來,這是店里最古老的掛歷之一,用塑料袋包著。
這里滿是時間的刻度。改革開放、香港回歸、新中國成立周年大慶,“以年為單位”的盤點,述說著中國和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金大爺掛歷店”的評價區(qū)成了北京孩子回憶童年的地方。小時候姥姥家掛歷的模樣;每年春節(jié)送長輩、送老師掛歷;記憶里伴隨著成長,掛歷的變化等等掀起了一番“回憶潮”。
不少人慕名來參觀。“他們一進我這屋里就想起小時候了。說童年用家里撕下來的掛歷包過書皮、做過錢包。”金大爺笑著說,“不用問,我就知道他們肯定是80年代的人。”
在店里,金大爺有個留言冊,專供游客進來參觀后留言。有國外游客用法語、英語留言;也有留學(xué)生下了飛機就到店里參觀;還有客人將掛歷帶到加拿大和法國,送給當(dāng)?shù)氐娜A人和外國朋友,借此消鄉(xiāng)愁,傳播中華文化。
“生活不必波瀾壯闊,不必多姿多彩,但必須有滋有味,這滋味有時就是這掛歷中的記憶。”一位顧客在2023年11月2日這樣留言。
從2017年的第一條留言到現(xiàn)在,厚厚的留言冊已用完了半本。
今年,金大爺因病腿腳不便時常坐在里屋盯著監(jiān)控的屏幕。“我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時候,想找人接班。顧客說希望百年之后這個店還在,我也希望。”金大爺說。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實習(xí)生 張湘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