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袋子"到"全鏈生態"
晏陽初先生的生計教育理念,讓我想起南江縣糧油產業基地里翡翠米專用稻的種植,以“公司+基地+科研單位+農戶”模式,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在價格保障方面,專用稻實行訂單保底價收購,每斤含二次返利2.1元,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生態復合種植模式上,推廣稻魚和稻鴨綜合種養模式,稻魚模式下,魚在稻田中覓食、游動,不僅能疏松土壤、減少病蟲害,魚的排泄物還能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每畝可幫農戶增收600元以上;稻鴨模式更是巧妙利用鴨子在稻田的活動,實現除草、除蟲、施肥等多重功效,每畝可為農戶增收1500元左右。這種的方法和途徑,正是晏陽初先生"科學化、合作化、藝術化"鄉村建設理念的生動演繹,更是對其"以民為本"鄉村振興的當代傳承。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應積極探索建立獨具特色的“三級鏈條網絡”,為產業騰飛打造穩固架構。在田間地頭構建"原料鏈",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模式,如通江縣銀耳產業的"菌種-椴木-加工"標準化體系;在鄉鎮節點布局"加工鏈",依托食品工業園,發展臘肉、茶葉、食用菌深加工,讓農產品“身價翻倍”;在城市端編織"消費鏈",充分發揮區域品牌效應,將特色農產品與現代食品加工產業緊密結合,致力于把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轉化為便捷美味的生態產品,讓土地價值在消費端持續裂變。
讓田園成為"會講故事的產業鏈"
晏陽初先生曾說:"鄉村建設要讓鄉下人過有文化的生活。"在巴州區曾口鎮吉公村,因地制宜挖掘開發休閑觀光農業,規劃種植近千畝油菜花,打造萬畝油菜基地。這種“農業+文化+旅游”的綜合業態,不僅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還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更成功塑造了如“金色田園季”這般別具一格,且極具吸引力的文旅IP,切實助力鄉村走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康莊大道。
在農業端,我們需要深度挖掘田園價值,打造"鏈條場景化"示范帶,讓田園不再僅僅是農作物生長的土地,而是成為一條“會講故事的產業鏈”。如,在米倉山片區構建"核桃全鏈體驗區",從樹上采摘到堅果加工,再到核桃木雕手作;在諾水河沿線布局"水產鏈條走廊",稻田養魚、魚干加工、漁村民宿形成閉環;在川陜蘇區王坪景區,將紅色文化注入產業鏈,開發 "紅軍菜" 、"蘇區味道" 等伴手禮。巧妙編織農業、文旅、加工等產業交織的網絡。正如晏陽初先生提倡的"以文藝教育救愚",讓每條產業鏈都成為講述故事的載體。
培育"鏈條主人"而非"土地租客"
近年來,通江縣針對農優特產品“長在深山無人知”等問題,創新實施“雙書記”村播助農項目,通過“村集體+雙書記+電商+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助力山貨“出山門”,激發集體經濟新活力。這種"農民主體化"實踐,正是晏陽初先生"作新民"思想的當代回響,產業升級的核心,是讓農民從土地的"操作工"變成鏈條的"智造師"。
在區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更需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助力更多“土地租客”向“鏈條主人”轉變,構建“鏈條賦能體系”成為推動農業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在每個產業鏈培育部分的"鏈主農民",通過職業農民認證、創業貼息貸款、電商培訓,讓他們掌握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技能;建立"二次分紅"機制,如"保底收購+利潤返還"模式,讓農民共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增值;打造"鏈條孵化中心",在每個鄉鎮建設農產品初加工中心,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完成產業鏈的第一步延伸。
曙光中的鄉村,炊煙與花海纏繞,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業產業升級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場關于土地價值的重新想象。當我們的農產品不僅是充饑的食物,更是精深加工的原料、文創產品的靈感、研學課程的教具、鄉村旅游的名片……每寸土地便真正長出了有生命力的價值鏈條。這或許就是晏陽初先生所期待的:讓土地成為農民尊嚴的根基,讓鏈條成為鄉村振興的翅膀,讓大巴山的泥土里,永遠生長著希望的年輪。(作者:李林)